安妮 萊博維茨遠不如歌手約翰 列儂、影星黛米 摩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 奧巴馬名氣大,但這些名人無不與她有着不解之緣。
花甲之年的萊博維茨為眾多名人拍攝過令人難忘的肖像照片,有“名人攝影師”之稱。她還是美國身價最高的攝影師之一,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活着的傳奇人物”。
大牌雜誌的王牌攝影師
1970年大學畢業後,萊博維茨向《滾石》雜誌創始人詹恩 溫納展示作品,給後者留下深刻印象,當即獲聘。3年後,她成為《滾石》首席攝影師。
為“甲殼蟲”樂隊靈魂人物列儂拍照,是萊博維茨接手的第一單活兒。她為列儂拍攝的一張黑白肖像成為《滾石》雜誌1971年1月21日刊封面照片。
以列儂為題材的照片是她在《滾石》期間最出名的作品。1980年12月8日,萊博維茨再次為列儂拍照。她只計劃為列儂一人拍照,但列儂希望與妻子小野洋子合影,兩人當時剛合作發行專輯《雙重幻想》。萊博維茨建議,列儂和洋子全裸上鏡,但洋子只同意裸露上半身。萊博維茨索性讓她穿得嚴嚴實實,而列儂則全身裸體。照片中,列儂全裸、蜷曲身體,緊緊偎依在妻子身旁。
就在幾個小時後,列儂在公寓門前遭槍擊身亡。萊博維茨成為最後一位給他拍攝肖像的專業攝影師。《滾石》1981年1月22日發行紀念列儂專刊,萊博維茨的作品成為封面照片。
2005年,美國雜誌編輯學會評選過去40年最佳雜誌封面照片,萊博維茨為列儂和洋子拍攝的合影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照片也是她的作品——影星黛米 摩爾身懷六甲的全裸肖像。
1983年,萊博維茨離開《滾石》,成為《名利場》首席攝影師,將更多名人攝入鏡頭。除黛米 摩爾的懷孕照,她還為黑人女星烏比 戈德堡拍攝牛奶浴照。按照萊博維茨構思,在《人鬼情未了》和《修女也瘋狂》中表現出色的非洲裔女演員戈德堡躺在一個注滿牛奶的浴缸中,只露出臉和四肢。
讓名人“敞開心靈”
萊博維茨的肖像照片以醒目的色彩和令人驚奇的人物造型著稱。她有一種天生的靈性和魅力,善於捕捉人物個性,讓拍攝對象“敞開心靈和生活”。
從1995年開始,《名利場》每年出版一本好萊塢特刊,用10名好萊塢當紅影星或新星的群像做成3聯大跨頁封面。除今年以外,年年好萊塢特刊的封面都由萊博維茨操刀。
影星湯姆 克魯斯再婚後,與妻子凱蒂 赫爾姆斯在2006年有了第一個孩子蘇瑞。各路媒體都想搶得“小公主”照片的首發權,而克魯斯只看重萊博維茨,選擇她為愛女拍照。
萊博維茨的拍攝對象不乏政壇名人,她曾為美國前總統喬治 W 布什團隊拍攝“全家福”。
200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時隔16年首次訪問美國,行前邀請萊博維茨去白金漢宮為自己拍攝肖像。照片中的女王側對陽&,畫面光線柔和略暗,風格如油畫一般。這張照片頗顯萊博維茨功力。
2009年3月,已經就職頂級時尚雜誌《Vogue》的萊博維茨為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 奧巴馬拍攝了肖像。
“我愛蘇珊”
1988年,萊博維茨為女作家、女權主義者蘇珊 桑塔格的新書拍攝宣傳照,兩人從此形影相伴,建立起似密友更似“戀人”的關係。
那一年,萊博維茨39歲,桑塔格55歲,兩人一見如故,相互賞識。上大學時,萊博維茨讀過桑塔格寫的《論攝影》,認為她“走在眾人前,言説別人所不能”。
“她就是我想遇見的那個人,”萊博維茨説。她視桑塔格為“一座豐碑”,向她提供資金支持,令她專心寫作,無需為生計發愁。她們在紐約的住處相距不遠,卻從未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兩人曾合著《女人》一書。
桑塔格2004年12月病逝,生前從未明示她與萊博維茨究竟是朋友還是情人。兩年後,萊博維茨接受採訪時卻説,自己的新攝影集《一個攝影師的生活:1990-2005》講了幾個故事,“關於蘇珊的故事是個愛情故事”。
書中收錄不少桑塔格的照片,包括她死後躺在床榻上的照片。萊博維茨在序言中説,此書是傷悼桑塔格之死的一部分。“整理這本書時,我感到蘇珊用她的死給我力量和某種東西。”
萊博維茨承認與桑塔格“關係浪漫”,但通常稱她為“夥伴”,而不是表意更親密的“伴侶”或“情人”。她後來説,叫“情人”也可以。接受《聖弗朗西斯科紀事報》記者採訪時,萊博維茨又一次説:“叫我們‘情人’吧。我喜歡這個叫法。‘情人’感覺浪漫……我愛蘇珊。”
萊博維茨愛給桑塔格拍照,但在她病重後放下了相機。她不希望以攝影師的身份陪在愛人身邊。“直到最後,我才強迫自己拍了幾張,我知道她可能要死了,”她説。
萊博維茨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在桑塔格去世前守候身邊。當時,萊博維茨住在佛羅裏達州的父親危在旦夕,往返在兩張病榻之間難以兼顧。
最後一次見面時,萊博維茨以為桑塔格能再堅持一段時間。動身去看父親幾小時後,她接到桑塔格兒子的告急電話。儘管以最快速度趕回紐約,她卻只見到桑塔格冰冷的遺體。
50歲當上媽媽
桑塔格也曾守候在萊博維茨床邊。那是2001年,萊博維茨借助人工授精生下女兒莎拉。她從未透露孩子父親的身份。
接受剖宮産手術生女兒時,癡迷攝影的萊博維茨還試圖用相機捕捉女兒降生的瞬間。“都照虛了,”她笑着説。
她一直想生個孩子。“生物鐘在滴答作響”,萊博維茨在1992年接受採訪時説,但自己卻總是專注於工作。
最初,桑塔格對她生孩子的想法不置可否。“我想她希望我全部屬於她,或者她覺得我不夠認真,”萊博維茨猜測。“等我決定要孩子時,她非常支持。她愛莎拉。”
2005年5月,萊博維茨借助代孕技術得到一雙孿生女兒。
她毫不在乎外人的偏見。年過50歲當上媽媽,她不擔心孩子成年後責怪自己讓她們以“非常規”方式開始生活。“反正我已經打破很多常規,”她説。
鏡頭中人物消失
賺錢對萊博維茨從來不是難事,可惜她對金錢的掌控遠不如對影像的把握自如,她一度深陷債務,走到破産邊緣。
2009年8月,總部設在紐約的藝術資本集團要求萊博維茨按期償還2400萬美元貸款,否則她畢生所拍作品版權及其名下全部房産都將被充抵還貸。那一陣,萊博維茨整天與律師商討出路,最後在金融機構“殖民地資本”幫助下保住財産。
儘管債務纏身,她仍抽出時間自駕車6小時帶孩子去看尼亞加拉大瀑布。到達酒店時,她被告知由於已經刷爆信用卡額度,她事先預訂的房間未能保留。她只好帶着孩子們投宿一家汽車旅館。
她知道這時候應該多拍廣告照片,賺錢還債。然而,她卻在旅館裏列出一串地名,計劃前往那些地方拍攝自己心目中逝去英雄所留下的“碎片”,以此“自我救贖”。
她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並將所拍照片集結成新書《朝聖》,在去年11月出版。桑塔格在世時,萊博維茨就想出這樣一本書,以便按圖索驥和桑格塔一起游遍夢想之地。
這本新書收錄的照片中沒有人物,只有與人物相關的場景和物品: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倫敦寓所書房中的長榻、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 林肯1865年遇刺時放在兜裏的手套、“貓王”埃爾維斯 普雷斯利開槍打出一個洞的電視機、美國女詩人埃米莉 迪金森在馬薩諸塞州住過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