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董文物中的泡沫與風險
2012-01-05   作者:杜然  來源:東方視覺
 
【字號

    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通過電話的方式把價格出到了3100萬歐元。
    2009年2月25日,在全球經濟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已故的時裝設計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擁有的兩件中國銅器,在巴黎的佳士得(Christie"s)拍賣。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通過電話的方式把價格出到了3100萬歐元(4500萬美元),這幾乎是佳士得沽價的兩倍。
  不過,這位名叫蔡銘超(微博)的買家、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收藏顧問,卻拒絕付款。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他説競標那兩件銅器不過是他的“愛國”責任。兩年之後,這兩件物品仍然在賣家—伊夫聖洛朗的伴侶皮埃爾貝爾熱(Pierre Berg岢)的手中。
  這一事件表明了投資古董的吸引力和風險。那兩件銅器的歷史價值勝過它們的美學價值。它們是北京圓明園一個著名噴泉的一部分,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對這裡進行了洗劫—中國的文化意識(cultural consciousness)一直沒有忘記這種破壞行為。少有藝術品帶有如此激起情感共鳴的故事,或者用拍賣行業的術語説,就是擁有這樣的“出處”(provenance)。
  但這個出處令這兩件銅器成了燙手的山芋。在拍賣之前,中國外交部就要求將其歸還,因為它們是被“侵略者”搶走的。根據“二戰”之後為了解決歐洲發生的劫掠糾紛而建立的國際慣例,任何買家都會面臨法律方面的風險。此前有國家成功地索回了被搶走的物品,尤其是意大利,該國在2008年從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要回了一件有着2500年歷史的希臘瓶,那是一個名叫Euphronios的雙耳噴口罐。到目前為止,中國尚未關注到可以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問題。但英國考古學家尼爾布羅迪(Neil Brodie)認為,這種狀況並不會持續太久。“目前,人們還可以對中國的要求不予理睬,但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後呢,仍是如此嗎?”他問道。
  中國變得有錢也會有所幫助。布羅迪指出,意大利之所以成功要回了那個希臘瓶是因為動用了大量的資源—在意大利的藝術品犯罪部門有大約300名警官,而英國只有3位。“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專業隊伍。這就是投入的問題。”他解釋説。希臘和埃及,一直都是私人藏家和博物館藏品的出處國,因為對這一塊投入少,所以追回來的文物也少。
  購買走私藝術品之後有可能被強行收回的風險,並未能妨礙文物市場的興旺。雖然沒有官方數字,但據古董銷售網站ArtAncient的總監Costas Paraskevaides&&,“毫無疑問,這個市場現在火得很。”他指出,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是一個關鍵原因。兩年前,他差不多一個月會有一件物品賣給中國內地的買家。他説,現在每隔一天就會有各種價位的古董被中國買家搶到手。
  大多數中國買家都會特別關注來自中國的古董,尤其是喜歡來自17世紀和18世紀明清兩朝的藝術品。Paraskevaides&&,把文化遺産買回去是購買動機之一,但他相信以保值為目的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動機,尤其是中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可是佔據頭條的新聞。反過來,這又吸引了傳統的西方買家進入這個市場,本地買家因此而增加。“人們認為投資中國的古代藝術品萬無一失。”他説。
  正是這樣一種思路,為投機泡沫埋下伏筆,已經有人認為這個市場出現了過熱的局面。
  不過,佳士得的亞洲藝術國際主管石俊生(Jonathan Stone)則認為,買家的規模夠大。他説,“我們不是在和一小撮人打交道—這個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現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布羅迪則&&,根據自己對2005年拍賣的各種文物的價格歷史記錄所進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投資者最後可能會失望。在接受調查的143件物品中,有51件賠錢。他説,“相較於黃金或者股票,我懷疑文物的表現其實很差。”
  接下來的風險是,文物有可能還是假的。丘博保險集團(Chubb Group)負責藝術品業務的經理Dorit Straus &&,“那個市場上有極多的贗品,尤其是中國文物。”那些沒有經驗的買家,要不只能買出處明確的物品,這樣的話價格更高,要不就是買到便宜貨之後,又花一大筆錢進行真偽鑒定。同樣,還存在文物係非法走私的風險。
  所有這些都使得對新興國家其他文化的投資更受歡迎,尤其是中國的當代藝術。“收藏文物你需要具備專門的知識,而當代藝術品的魅力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覺得它好就是好,你覺得它對你有意義那就是有意義,”Straus説道,“而古董則麻煩得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透視良莠不齊的文物鑒賞類圖錄 2011-12-05
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文物南寧展出 2011-10-21
文物市場鑒定:互不拆&成潛規則 2011-09-21
探尋天價文物背後的造假鏈條 2011-09-16
專家怎麼成了假文物的托 2011-09-14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