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減息,再調一個存準率;QE2、QE3,還推一個QE2.5;買債回購,聯手來次“大放水”——這一年,全球央行不是一般的忙。
歐美債務困局不斷升級,亂像頻出,作為掌管貨幣的一把手,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也走到十字路口。隨着意大利等歐洲重量級經濟體的國債收益率一路飆升,市場陷入動蕩,資金涌入美元等避險資産,央行的政策悄然轉向——從年初接二連三地加息猛攻通脹,到如今選擇維穩甚至降息,一切舉動無不劍指“穩市場”。
仔細數一下,在截至12月19日的三個月內,全球就有48家央行降息,其中包括巴西、泰國、以色列等新興經濟體央行,也包括英國央行及歐洲央行等發達經濟體央行。
毫無疑問,全球已經步入流動性“再寬鬆”周期,寬鬆政策從“退出”走向“退步”,此番亂局背後,各大貨幣當局的初衷是什麼?他們的2012年又將是怎樣一番情景?
歐洲央行:淡定派
輕易不出手 出手就見效
“散夥,裁員”——存在如此風險的並非哪家倒楣的公司,而是整個歐元區。
如果你打算到希臘或者意大利旅游,口袋裏只揣着歐元的你,可能隨時傻眼。最新消息稱,歐洲旅行社已經開始打算用潛在的替代貨幣,如德拉克馬(原希臘貨幣)或里拉(原意大利貨幣),來處理旅游服務。對於這些“壞孩子”退出歐元區,第一線的商人們做好了準備。
各國央行也開始未雨綢繆。據説某國央行已經四處採購印鈔設施。
各大交易所的交易員們也不斷在討論歐元能否茍且到新年。
“我們在流動性方面可以採取諸多措施,未來可能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諾沃特尼在最近一次歐洲央行議息會議召開前&&。如同這次會議的結果一樣,歐洲央行在如何幫助解決債務危機的問題上,始終使用曖昧不清的措辭,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央行一度連續降息,將利率壓低至歷史最低的1%。但自2009年5月之後,該行一直維持這一歷史最低利率不變。今年4月和7月,歐洲央行先後兩度加息,將利率上調至1.5%。歐洲央行也是美、歐、日等幾大西方經濟體中,第一個啟動加息周期的經濟體。
與美聯儲不同,當時歐洲央行的政策目標只有一個:控制通脹。歐洲央行4月時預計,今年全年的通脹中值可能達到2.3%,高於央行設定的2%的目標上限。從經濟基本面來看,德、法等核心經濟體的強健也為央行加息提供了依據。
天有不測風雲。8月初,一場聲勢浩大的“債務大賽”開始上演。歐洲央行被迫出手“救火”,從二級市場買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國債,以壓低後者逼近7%警戒線的國債收益率。
為了給歐洲解決債務危機爭取更多時間,德拉吉領導的歐洲央行在12月的議息會議上連續第二個月採取降息措施,將歐元區基準利率拉回1%的歷史低點,直面債務危機對經濟造成的衝擊。
美聯儲:積極派
三大利器在手 隨機應變最重要
同樣受到債務衝擊的還有美國,8月初,來自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一紙降級令”,令美國的龐大負債浮出水面。提高債務上限之爭懸而未決,經濟復蘇又沒有預想得那麼一帆風順。此時的美國,猶如迷失航向。
情急之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有了主意:祭出“定期寬鬆”的新招數,承諾至少在2013年中期前都將該國基準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超低水平。美聯儲2008年12月已經宣布將基準利率降至零至0.25%的歷史低位,在利率已無可降的情況下,此番承諾實屬無奈之舉。
儘管這一舉措在短期內安撫了市場上的不安情緒,美股也走出一小波上揚行情。但好戲不長,伴隨美債之爭的白熱化,人們再度擔憂起這個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能否順利擺脫債務夢魘,市場波動也逐漸放大。
在此之前,鋻於量化寬鬆政策(QE)刺激美國實體經濟復蘇效果有限且國內外批評聲巨大,美聯儲已經在6月宣布結束從去年11月啟動的6000億美元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此時的美聯儲,手中既沒有QE作為政策砝碼,也無下調基準利率的空間。
於是,美聯儲在9月的政策會議上決定走出關鍵的一步,宣布對其資産負債表進行“賣短買長”的“扭轉操作”決定,即出售中短期國債,購入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壓低中長期利率。
本月13日,美聯儲在結束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議後宣布了“三不變”政策:保持聯邦基準利率不變,維持“扭轉操作”不變,將債券到期收益用於再投資也不變。
對於這份年末三大維穩的策略,瑞士信貸駐紐約利率策略師艾瑞 澤西對本報記者&&,美聯儲的政策聲明淡而無味,且沒有給出新的信息。我們認為明年美國將經歷新一波增速放緩的恐慌,這或迫使美聯儲出手買入更多抵押擔保證券並擴大其資産負債表。
新興市場:焦灼派
時刻嚴陣以待 常常進退兩難
歐美央行大肆釋放流動性並將利率維持在超低水平的舉措,令新興市場決策者犯了難。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釋放流動性,已經導致新興經濟體資産泡沫化和輸入性通脹壓力也顯著加大。
禍不單行,年初,一場大規模的洪水肆虐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阿根廷則遭遇極度乾旱和酷熱的天氣。這些自然災害持續影響到一些糧食生産大省的生産,全球食品價格接連飛漲。
在通脹壓力的逼宮下,新興市場開始進一步實施加息措施。在1月19日結束的新年首次議息會議上,巴西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50基點。這是該行自2010年7月以來再度加息,同時也預示着巴西新一輪緊縮行動的開始。從1月至7月,半年間巴西央行已經分5次將基準利率從10.75%上調至12.5%。
印度央行也在今年1月25日開啟加息大門,在7月的議息會議結束後,印度央行已經自2010年3月份以來第11次上調利率。面對來勢洶湧的通脹,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加入阻擊大軍,其中也包括泰國、韓國、匈牙利及以色列等。
然而,臨近年末,伴隨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新興經濟體央行的調控基調出現了微妙轉向,貨幣當局的注意力由抑制通脹逐漸轉向促進增長。從8月底開始,巴西央行已經連續3次降息。此外,政府還在年底推出一攬子刺激經濟措施。俄羅斯央行也在今年2月和4月兩次宣布加息0.25個百分點後,一直將基準利率保持在8.25%不變。印度和南非兩國則雙雙面臨滯脹風險。
野村證券駐香港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蘇博文對本報記者&&,在經濟增長疲弱的背景下,未來數個月突然減輕的通脹壓力會在2012年給亞洲央行降息亮出綠燈。2012年,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央行或至少將其基準利率下調100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