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大幅震蕩調整,令不少陽光私募産品被迫清盤。據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初,今年以來清算的陽光私募産品已有152隻。其中更有4隻年內才成立的陽光私募在不足“周歲”時就已告夭折,壽命最短者僅歷時3個月。
數據顯示,今年年內成立的屹立東方、鼎匯盈複利1期、精九1期、優化趨勢策略四隻陽光私募産品已經宣告清盤。其中,優化趨勢策略成立於今年1月,清算於12月;鼎匯盈複利1期成立於2月,清盤於8月;屹立東方成立與清盤時間分別是3月和6月,精九1期則僅從今年6月維持到9月。
另據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初,今年以來清算的陽光私募産品已有152隻。其中,結構化陽光私募産品113隻,非結構化陽光私募産品39隻;被信託公司強制清算的産品則有36隻,包括21隻結構化産品與15隻非結構化産品。
據記者從部分已清盤的私募處了解到,除了觸發信託公司制定的相關規則而被強制清算外,來自投資人壓力、成本壓力、自身壓力等三大方面因素也導致今年以來部分陽光私募不得不承受清盤之殤。
首先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事實上,陽光私募的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往往被私募投顧高估。根據融智評級研究員楊志為的研究,如果陽光私募産品凈值虧損達到20%左右,客戶就會産生贖回的衝動。而今年以來陽光私募平均虧損15.1%,凈值虧損超過20%的比比皆是。
其次是成本方面的壓力。有的私募僅管理2~3個億的資金,就請了數名研究員,租了高檔寫字樓,一年開支200萬元~300萬元,一旦産品出現虧損,特別是虧損超過20%的情況,意味着在産品凈值回升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提取業績提成,進而要承受負債經營的壓力。
最後是自身的壓力。據楊志為統計,清盤的陽光私募産品産品中,絕大部分是在2009年以後成立的,其中有很多陽光私募投顧也是在2009年後新進入的。
對此,楊志為認為,這些私募投顧自身並沒有形成成熟的投資理念和穩定的投資風格,對於資産管理行業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就貿然進入該行業。一旦産品出現較大虧損,部分私募投顧就會對自己的投資能力産生懷疑,甚至喪失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産品不如及早清盤,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