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市民趙先生通過銀行渠道買了一份指數基金,一年過去,虧損幅度達到30%,銀行理財經理主動建議他贖回去買理財産品,並稱年底正是理財産品預期收益最高的時候。記者了解到,股市不景氣嚴重影響了基金收益,而年底又到了銀行衝存款任務的關鍵期,銀行因此頻頻勸説客戶贖回基金轉投理財産品。
基金業績10年來最慘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市場上除了貨幣基金基本實現正收益,幾乎所有偏股型基金和大部分債券基金都出現虧損。
“今年恐怕是近10年來基金業最慘的一年。”一家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特別是偏股型基金,平均跌幅甚至超過大盤。
截至12月23日,391隻開放式偏股基金今年以來單位凈值平均下跌22.71%,超過同期上證指數21.48%的跌幅。普通債券基金今年以來單位凈值平均下跌3.17%,為歷年來虧損幅度最大的一年。封閉式基金、QDII基金等投資品種同樣表現不佳,跌幅均超過20%。約八成基民在今年都虧了錢。
基民的投資熱情收到嚴重打擊。據統計,今年下半年一共有77隻偏股新基金成立,其中只有21隻基金的有效認購戶數超過1萬戶,最高的也不過5.22萬戶,一些基金的有效認購戶數甚至不足2000戶。
銀行年底攬儲理財産品收益再走高
相比之下,因為接近年底,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卻在節節走高。
從上周開始,理財産品收益率出現了小幅回升。外幣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冠軍從上上周的5.7%提高到8%,人民幣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也從5.26%提高到5.5%。
一些銀行不僅提高了固定期限産品收益率,還提高了滾動型産品的收益率。一家股份制銀行對今年12月9日—30日雙週盈産品年收益率進行了大幅提升,5萬元、50萬元和100萬元起步産品年收益分別提高到5%、5.2%和5.5%,上調幅度最高達61.76%。
南京銀行我市某支行的一名信貸經理透露,銀行提高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意在吸儲,特別是今年,因為很多資金從股市流入理財産品市場,銀行理財産品的總量比去年翻了一倍,理財産品眼下已成為各家銀行主要的吸儲工具之一。
年底也是銀行的關鍵期。每年的12月底和3月底都是銀行一年中吸存最緊張的時候,而且年末的存貸比將是第二年信貸指標分配的重要參考數據,因為負利率,今年吸存的壓力要比往年更大,所以近期銀行對資金的爭奪也更加激烈。
理財産品收益雖高也有風險
“雖然今年理財産品市場火爆,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産品一點也不難找,但投資者還是應該注意投資風險,因為理財産品並非穩賺不賠。”省工行的一名理財經理建議。
數據顯示,今年出現虧損或者低收益的理財産品也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挂鉤證券市場的産品和QDII産品。如某銀行推出的一款投資對象涉及證券市場的人民幣産品,投資期限為45個月,目前已虧損33.45%,與該産品同屬優選系列人民幣理財計劃的另外兩款産品,也分別虧損29.87%和22.35%。而外資銀行正在運行的219款QDII理財産品中,超過六成為負收益,收益最低的一款已虧損50.17%,損失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