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評選2011年度理財市場上最搶手的品種,那麼非銀行人民幣理財産品莫屬了。可以説,其以自身保本穩健且收益率高於定期儲蓄等諸多優勢成為了2011年裏家庭“抗脹”的必備品。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今年以來多達八成的天津市民均在不同程度上將手中的儲蓄存款轉化為人民幣理財産品。而銀行方面,更是把此類産品作為宣傳銷售的重點,為迎合市場需求,短期及超短期理財産品史無前例地扎堆發行。為此,銀監會多次強調“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産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然而即便如此仍然阻止不了部分銀行為吸儲將原有短期理財産品的投資期限延長幾天重新“換裝”發行。人民幣理財産品今年為何如此火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銀行理財産品日益受寵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記者發稿時,今年以來全國範圍內包括已發行及即將於12月30日前發行的銀行人民幣理財産品數量共計21864款,且産品發行時間較為密集,幾乎很少存在空檔期。從目前來看,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年收益率基本上都在4%以上,據研究機構盛世普益統計,在最近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中,1個月至3個月期限産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3個月至6個月期限産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45%;而6個月至1年期限産品的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5.69%。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投資者普遍對期限在6個月左右的理財産品較為偏愛。與此同時,也有部分投資者喜歡周轉於3個月或更短期的産品。事實上,無論哪類産品,對於投資者而言大都會有購買“上癮”的感覺。
市民劉波&&,今年以來已將銀行儲蓄全部轉化成保本理財産品。他説:“我是個比較保守的人,因而以前我總會將資産的60%都存成定期儲蓄。可是,隨着今年以來通脹的走高,我愈發覺得定期儲蓄並非像以前那般安全。4月份時,在一位銀行客戶經理的建議下,我將存款的50%取出後購買了一款投資期限為9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的産品,到期後我獲得了4000多元的收益。從那以後,我便將剩下的全部儲蓄都取了出來,接連購買了兩款理財産品,皆獲取了高於定存利率的收益。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已經上了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癮“。”劉波&&,明年他會一如既往地關注人民幣理財産品市場,並期望能有更高收益率的穩健産品出現。
與劉波類似,沈金蘭也對購買銀行理財産品上了“癮”,而且比起其他投資者而言,由於女兒在銀行工作,因此她對人民幣理財産品的理解要更深刻、更專業。在沈金蘭看來,相較於其他産品,人民幣理財産品具有多種優勢。“首先是其信譽度高,畢竟人民幣理財産品是銀行推出的,而銀行在中國所有金融機構中信譽度是最高的;其次,人民幣理財産品可以利用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絕對優勢得到一些特殊的債券品種,進而可以為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其三,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優勢為人民幣理財産品推出一些獨有的優惠條款。此外,相對於國債,人民幣理財産品的期限要更短些,且收益率方面也呈現出逐步攀升的趨勢。我記得在我剛開始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2008年,這個市場還並沒有太多人關注,經過我這幾年的親身體驗與觀察,人民幣理財産品市場無論是在種類還是發行數量上都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了。”沈金蘭告訴記者,她目前已經將家庭資産的70%都用來購買風險較低的保本類産品,同時縮減了基金與股票方面的投資比例。在她看來,目前的市場依舊存在着諸多不確定因素,因而“求穩”就顯得尤其重要。
理財産品迎來營銷旺季
眼下,時值歲末年初,可以説正是銀行理財産品的營銷旺季。對於各家商業銀行來説,能否打贏旺季營銷這一仗,關係到銀行全年的重要戰略布局。而一旦商業銀行在營銷旺季的這一段時間內沒有搶佔足夠的市場份額,那麼便預示着其在未來三個季度都會處於劣勢。因此各家商業銀行對於歲末年初的理財産品市場以及存款市場的爭奪,會在12月15日之後進入白熱化階段。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包括幾大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現階段在理財産品的銷售上都加大了優惠力度,不僅在投資門檻與收益率上相互比拼,更在附加增值服務上暗中較量。譬如有銀行&&,只要達到10萬元資金及以上的儲蓄或理財客戶來行辦理業務都將派“專車”接送,同時更有禮品贈送。不難看出,不管通過何種方式,各銀行只為能在年底吸引來更多的客戶與資金,以為來年業務鋪路。
建設銀行天津分行財富管理中心理財師祁躍對此&&説:“每年的這個時候可以説都是各銀行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各家商業銀行會推出大量的理財産品,特別是短期理財産品。雖説由於銀行短期理財産品暗藏變相攬儲功能,銀監會已經叫停了一些相關産品,但是在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可能會釋放出大約4000億左右資金的情況下,對於銀行的壓力來説還是比較重的。因為每年銀行的信貸額度都是通過信貸比來釋放出來的,如果銀行的存款資産達不到一定的規模,便會直接影響到明年貸款的比例。因此,銀行基於這種情況,加之眼下是各銀行最佳的營銷周期,使得他們對於中短期理財産品不但不會放鬆,反而會更加火熱地推出,特別是各個企業的部分資金在年終清算後會回籠,很多企業一年的經營資金、流動資金以及在外面的債務均會有一定的回籠,這些都會給銀行帶來一些産品的機會。再加上歲末年初各企業以對個人發放的年終獎、年終分紅等較為集中,因而無論是市場整體大環境還是老百姓的口袋在這個時期都是比較充裕的,所以我們便看到各家銀行紛紛在理財産品上下足功夫,以期最大程度地分搶市場的”蛋糕“。”
期待理財産品更加透明
近來,有媒體曾做過一項有關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24.79%的被調查者在購買理財産品時有過被誤導的經歷。很多購買者&&,一些銀行對於理財産品的投資方向較為概括,且在投資方式、目標、範圍等方面都較為含混,讓人琢磨不透。譬如記者在某銀行營業網點裏看到一款理財産品説明,其中在投資範圍一欄中寫道:産品投資於中國市場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市場工具,包括但不限於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債券回購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對於投資範圍上的這種“模糊處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研究員指出,之所以造成一些産品在描述投資方向時既未列出所有可能採用的投資品種,同時對於投資標的的配置比例也沒有明確説明這一情況出現,其原因很可能是銀行理財産品研究部門內部設有保密機制。也就是説,目前多數銀行對理財産品投資範圍的披露尚不夠透明。
一時間,不少投資者&&質疑,市民張捷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道:“目前各家銀行有很多承諾年化收益率在5%、6%以上的理財産品,而看其投資方向均是一些債券、銀行間票據等穩健品種。可是,如果産品僅僅投資於這些市場的話,就與它較高的預期收益率形成了一定反差,可是銀行在産品投資範圍及具體投資比例上又不做明確披露,這是否説明銀行暗藏有”貓膩“呢?”事實上,張捷明的疑慮並非個例。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一些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所標注的收益率很高,而實際收益卻達不到預期水平的現象的確是存在的,對於大多數銀行來説,可能超短期的理財産品很難有5%、6%的年化收益率,但中長期的産品還是可以實現的,特別是有些銀行間的票據貼現和一些企業的債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説:“今年以來,央行對於信貸市場的控制比較嚴格,特別是在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後,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相對高點,可以説市場上非常缺錢,大家的融資成本也相對水漲船高。基於此,5%、6%的收益率是可以實現的。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信託類産品也可以為客戶提供較高的回報率。比如,目前各商業銀行都有針對高端客戶的信託類産品,這些産品的回報率往往能夠達到每年9%、10%。”據該客戶經理講,銀行為實現産品5%、6%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往往需要在投資品種間進行合理的配比。“比如銀行進行10個億的融資,可能會拿出其中的6、7個億投入到企業債券或企業信貸資産型的融資中,而剩下的資金則放到央行票據等流動性非常高的市場中,以應對短期如3個月的贖回。這樣一來,既有投入給企業而獲得的10%的較高收益率,同時又有收益率較低但安全的央行票據投資。雖然央行票據可能實現不了5%、6%的收益,但是有高息票券的貼補。譬如某一時間央行票據收益率為4%,若要給投資者5%、6%的回報,銀行就需要在流動性和高息債券中做一個合理的配置,綜合下來就能實現5%、6%的回報,而且既把控了風險,又控制了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