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迎來金融化新格局時代
2011-12-20   作者:梁瑛  來源:深圳商報
 
【字號

    “文交所”、“證券化”、“藝術品金融化”,2011年的藝術品市場,這無疑是最熱門的詞彙。從屢創新高至理性調整,進入“億元時代”之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有着怎樣的新趨勢?新動向?新視野?
    12月14日,由99藝術網攜手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藝周藝訊》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1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最重要的藝術品拍賣、畫廊經紀、藝術收藏、藝術市場研究、文化創意産業管理等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專家、學者,及近300家主流媒體代表,再度聚首歲末,以“資本時代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與收藏”為主題,圍繞藝術金融化的焦點,對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現狀以及藝術資本市場的格局展開個多方面的討論。

  “億元時代”之後是“資本時代”

  自2009年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突破單件拍品的“億元”紀錄之後,明代《十八應真圖卷》、宋代《局事帖》及《朱熹、張景修等宋元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紛紛告破“億元”大關,以不可抵擋的趨勢開啟了2010年的“億元”之門。隨後的事實證明,2010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名副其實的“億元”之年——歷史跨入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邁進“億元時代”。
    時至今日,“億元”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説早已不是問題。即便是發展不過3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人們也在開始議論:張曉剛的單件作品過億不過億?不管議論的過程和結果如何,這個議論的出現,本身即是對中國藝術品行業熱度的證明。伴隨這熱度,整個2011年,各種資本團體和力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與步伐,搶灘登陸一般地進入藝術品交易、收藏、流通和展示等各個環節。“文交所”、“證券化”、“藝術品金融化”一時間佔滿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如果説“億元時代”不失時機地概括了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和收藏的狀況,那麼2011年,無疑便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本時代”的來臨。
  然而部分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熱度保持警惕的觀點卻&&出這樣的擔憂:眼下涌入藝術行業的資本,大多是由於全球性的經濟疲軟以及國內股市、房市等其他投資領域不景氣所致。而面對“資本時代”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無論是從事藝術品交易的畫廊、拍賣行,還是剛剛開始關注藝術的金融機構,都需要冷靜地思考:這個機遇究竟只是一次市場能量的迸發,還是因為真的歷史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國藝術品的價值得到了世界應有的關注?在第二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來自拍賣行和金融機構的專家分別對藝術金融化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西方經驗值得借鑒

  今年的藝術品市場上,一下子出現了許多基金,呂益民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表明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能夠意識到藝術品市場是值得投資的,是能為他的高端客戶帶來一定回報的場所。
    對於藝術金融化的前景,呂益民則&&可以借鑒國外藝術市場走過的道路。他説:“我們研究國外的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會發現其實早在幾十年以前,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涉獵藝術品市場。”
  作為最早在國內倡導藝術金融化的人,呂益民詳細闡釋了他的觀點。他認為藝術品金融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藝術品市場的金融化,二是藝術品機構的金融化,三是金融機構的藝術化。“藝術品一旦成為一個市場,開始出現藝術品指數,實際上就是一個資本市場,藝術品指數的出現把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讓更多的機構在內投資有一個風向標。”藝術市場出現各種金融機構、各類基金,都是藝術品金融化的一種標誌,這種現象現在在中國也已經出現了。
  而藝術品機構的金融化和金融機構的藝術化對於中國人還比較陌生,呂益民舉例説,比如大家都知道蘇富比、佳士得,是老牌的、而且是壟斷的藝術品拍賣機構,同時也具有某種金融的性質,它可以直接為客戶提供擔保、抵押、評估、貸款等等融資性的服務,這純粹就是一個金融服務。另外藝術品機構的金融化還包括藝術品機構本身的證券化、資本化。同樣以蘇富比、佳士得為例,這兩家拍賣行在上世紀70年代分別在紐約和倫敦上市,本身就是資本市場上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實現了它的資本化和證券化。
  談到金融機構如何藝術化,呂益民同樣介紹了國外的情況,像摩根、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等機構,一方面擁有自己的博物館、美術館,把藝術品作為資産配置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藝術品本身,尤其是頂級的藝術品肯定是一種資産。銀行可以配置黃金,可以在美元、歐元和其他的儲備貨幣之間進行配置,為什麼不能配置一部分藝術品呢?”另一方面,這些金融機構也為客戶直接提供藝術品投資方面的一些服務,包括評估、鑒定、保管等等,現在藝術機構能做的事情,他們幾乎都在做。

  投資型資金還不是市場主力

  隨着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這幾年金融機構在藝術品行業快速擴張,尤其是今年各路文交所異軍突起,但是一紙38號文卻把全國一半以上的文交所逼進了死胡同。於是,關於藝術品金融化、證券化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缺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因此第二屆高峰論壇提出的“整合:藝術金融化與金融藝術化”的單元議題討論得尤為熱烈。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油畫雕塑部負責人柴寧介紹,現在在整個藝術品交易裏面,的確有很多不同的金融機構的一些理財性的基金産品,他們已經在嘗試着去購買一些藝術品,雖然規模目前還不是很大,也還不是中國現在整個藝術市場購買的一個主力。這種情況尤其是今年比較明顯。但他也強調,”現在藝術市場裏並不全是投資性基金,還有很多其實是給整個藝術市場提供一些融資、抵押貸款、金融服務性質的基金。就我所知目前藝術市場裏這一類基金佔的比例大過直接投資藝術品的基金的比例。”
  柴寧認為,如果藝術市場購買的需求都來源於投資性資金,這可能是藝術市場泡沫比較嚴重的時候了。他説:“至少在現在,目前市場的需求主要還是來源於個人的收藏、機構的收藏。而投資性的需求,相對來説是補充性的,當然有很多個人的收藏也帶有一定投資的性質,但是它不是純粹的、像買賣股票一樣的投資,它有很多個人的愛好,包括消費的動機在裏邊。所以現在總體來説,藝術品的金融化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未來我個人並不是特別期望最終會發展成藝術品完全的證券化或者完全的成為一個投資工具,還是希望藝術品能夠保持它最主要的一些功能。”
  而對於金融機構來説,國投信託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益民&&,最重要的是為高端客戶和投資者尋找到更好的、更合適的投資機會。所以完全是站在投資的角度去看藝術品市場。世邦資本有限公司創始人何亦農則從金融學角度闡釋:金融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是死路一條,進入藝術品行業就是其中的一種創新做法。
  也許有人會覺得金融介入藝術就是一種投機行為,但是何亦農更願意稱其為一種金融行為,她認為金融進入到藝術品行業後,首先是從金融的角度來考慮的,要符合金融的價值規律、運行規律,其次才是依據藝術品這個載體的特點以及特殊性來進行把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藝術品鑒定不健全成收藏一道檻 2011-12-19
財富仍在圍繞着藝術市場在打轉 2011-12-19
“美中藝術交流展”在滬開幕 2011-12-16
三問藝術品秋拍市場 回歸理性還是增長乏力 2011-12-16
藝術品市場"拍而不買"為何那麼多 2011-12-14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