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市場買賣多收藏少
2011-11-28   作者:林明傑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字號

    剛才看到滬上一家畫廊的女當家李亞俐的微博,她説:我在蘇富比(微博)期間,90%的趙無極作品來自歐美,而且都是20年、30年、40年的歷史舊藏。台灣人對趙無極太熟悉,好作品在哪位藏家手上彼此都不是秘密。也愛尊嚴,因為出賣經典作品是非常失面子的事。所以願意賣出大作的人其實非常有限。否則現在市場這麼旺,為何大陸大拍賣行在台灣徵集不到趙無極作品呢?
    這段話讓我很感慨。看看我們這裡,藏品能在家裏放個兩年、三年、四年,然後再拋到市場上兌現的,已經算是對藝術有感情的收藏家了。有的人恨不得與藝術品只是“一夜情”,第二天就“拋”之夭夭。更有甚者,連“一夜情”都懶得發生,從拍賣會上拍得藝術品,根本就不拿回家,“寄託”在拍賣行,等下一場拍賣,或者找到接盤者,直接給他發過去。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容量巨大。我看不。因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沒有“家”。沒有人願意給藝術品安個家。儘管他們已經非常有錢,但他們還要急於從藝術品上賺取更多的錢。
  從美國回來的畫家石墨給我講了個故事:有個老華僑一輩子攢了錢就買房産,置業無數,而自己一直住在陋室裏。問他為何不搬到好一點的房子去住,他不捨得,不捨得租出去可以收到的房租。他死後給獨子留下了大量房産,兒子還埋怨道:辦遺産稅都辦不起!
  我們這裡很多身家千萬、億萬的“收藏家”,很像這個可愛的老華僑。他已經忘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供養藝術,享受藝術。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子孫永寶”的藝術品。好的收藏家在他的晚年往往會給陪伴自己大半生的珍愛藏品找“下家”,譬如通過有信譽的拍賣行找到愛它們並有能力繼續照顧它們的人。也有人捐贈給社會,讓大眾分享藝術的美好。如今藝術品基金興起,但也不是藝術品的家,實質上是“買賣家”。 (摘自《新民晚報》,有刪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在京舉行 2011-11-25
藝術品交易市場漂亮數字後有隱憂 2011-11-23
高價拍品流拍 藝術品市場遇拐點 2011-11-22
60後藝術家作品10年身價暴漲千倍 2011-11-22
難言誠信 藝術品拍而不買率達42% 2011-11-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