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各家商業銀行發行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再度遭遇“寒流”。日前,有報道稱監管層重申嚴禁銀行通過超短期理財産品進行高息攬儲,近期市場上的超短期理財産品的發行,更是持續前期的“頹勢”。
有市場人士預計,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投資期限在一個月內的理財産品未來將會從市場上淡出。但考慮到年底資金面的情況,銀行仍有發行高收益理財産品的衝動。故而投資者可在近期特別關注那些投資期限稍長、但收益率仍頗具“誘惑”的産品。
超短期産品發行驟減
記者日前從滬上各家商業銀行了解到,此前頗受投資者追捧的超短期理財産品,目前已經難覓蹤影。“別説7天、14天理財産品了,現在連30天內的産品都很難見到。”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如此説道。他向記者&&,其所在銀行目前已經停止發售投資期限在30天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如果市面上還有看到的,也是之前發行的存量産品。”
統計數據也證實,近期以來,銀行理財産品在嚴格監管下,發行量正呈現縮減態勢。尤其是超短期理財産品,其發行量的減少非常明顯。盛世普益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10月,71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1512款個人理財産品,較9月減少263款。值得注意的是,1個月以下期産品發行量佔比出現下跌,下跌幅度達9.25%,佔比至26.92%。與此同時,1個月至3個月(含)期産品發行量佔比上漲9.22%,達40.21%,3個月至6個月(含)期産品發行量佔比上漲2.17%至25.66%,其餘期限的理財産品市場佔比出現小幅波動。其中,6個月至1年(含)期産品佔比下跌1.02%;1年以上期産品佔比下跌1.19%。
多途徑解決資金的流動性
另外一個頗具玩味的現象是,雖然投資期為1個月的理財産品急劇減少,投資期限在30-40天的理財産品卻在近期頻繁面世。有銀行業內人士分析,由於臨近年底,銀行面臨的年終存貸比考核壓力日漸增大。因此在失去了超短期理財産品這一攬儲“利器”後,銀行應該還是會“想辦法”發行其他類型的理財産品吸引投資者。
對於投資者而言,銀行此前發行的一些常規型理財産品,同樣可以幫助投資者解決資金的流動性問題。比如一些銀行之前一直滾動發行的理財産品,就兼具流動性與收益率的雙重優勢。在投資期限上,這些産品可任投資者選擇7天、14天的期限,有些甚至可以提供1天的産品。具體在收益情況上,記者日前了解到,部分銀行可提供的這類滾動型産品,7-14天的年化收益率在3.5%-4%,非常有吸引力。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的銀行理財産品,已經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國泰君安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收益率看,自2009
以來,市場上最常見的貨幣債券類、組合類和信貸資産類這幾種目前主要的理財産品的平均收益率逐步趨同,且一般而言貨幣債券類理財産品的收益率稍低於組合類。
具體來看,對於佔據目前理財産品主流的貨幣債券類産品而言,其平均實際收益率與3
年期國債利率相近,反映出其對應的資産池主要以固定收益類産品為主,通過結構化的設計和滾動發售,使得投資者購買一個較短期限的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能夠媲美一個較長期限的國債並持有到期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