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會抱怨命運不公,因為“人同命不同”。收藏市場更是如此。近日,市民林先生翻箱倒櫃把家裏祖傳的玉筆筒拿到省收藏協會鑒寶,專家&&,雖然這個玉筆筒有100多年歷史,也是真玉,但市價只值幾百元,原因就在於這個筆筒是岫玉,而非人見人愛的和田玉。看來,真貨也未必就值大價錢。
百多年玉筆筒只值幾百元?
近日,記者在省收藏協會偶遇市民林先生前來鑒寶。“這個是我家祖傳的一個玉筆筒,我想看看是否值錢。”省收藏協會文物司法鑒定中心首席鑒定專家黃念曾仔細鑒定後&&,“東西是老的,但並不太值錢。”林先生不解:東西是真的,而且還頗有歷史,怎麼不值錢呢?
黃念曾&&,林先生的筆筒是玉石,且有100多年歷史了,但由於材質的原因,市場價格並不高。“這是岫玉,並不是和田玉,市價不高,但由於東西老,低於600元就不要出手。如果是和田玉,這個筆筒市價能到100多萬元。”粗略計算,二者相差2000倍。
存量和市場認可度影響價格
為什麼同樣都是玉,市價會差這麼大呢?黃念曾解釋有三點原因:首先,岫玉産地在遼寧,目前量多,且還有大量未開採,因此貨源很足;第二,岫玉硬度不高,容易磨損,不易保存;第三,相比和田玉,岫玉潤澤度不夠,因此相對缺乏欣賞價值。
秋冬拍賣市場上,玉石翡翠擔當了主角。包括嘉德在內的各大拍賣行均有明清宮廷御用和田玉藏品競拍。但市民家裏的多數寶貝並沒有像拍賣會上的玉石一樣上演“烏雞變鳳凰”的神話。
黃念曾&&,東西是否有價值主要有兩點,“第一是物以稀為貴,第二看它是不是人見人愛。”前者講的是量,後者則是講市場認可度。他舉例&&,上世紀80年代和田玉的價格並不高,就是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80年代的人喜歡翠玉,喜歡的是它的綠色,而和田玉這樣的白玉並不太受歡迎,而且量也多,因此價位也不高。但隨着審美的變遷,和田玉成功上位,而且好東西流失也快,大量的和田玉流失到海外,剩下的量就更少了。”
專家建議以時間換升值空間
玉器收藏中,除了提防買到假貨外,還有一種真貨也不得不防,如一些“真色真玉”其實並不值錢,這些所謂的“真色真玉”往往是一些岫玉、獨山玉或是經過漂白注膠處理的翡翠。
如此一來,林先生手裏的玉筆筒是不是就沒必要收藏呢?黃念曾則&&,鋻於目前市價不高,並不建議藏家出手,而是拿時間換增值的空間。“東西放久點,隨着時間的流逝,岫玉的量也會減少,假以時日或許價格就上去了。”
相關鏈結:10元錢也能買到真玉石
10元錢能買到玉嗎?可能很多人都會搖頭,“便宜沒好貨,那玉能是真的嗎?”其實這句話只説對了一半,除開發生“撿漏”這樣的低概率事件,絕大多數情況下買到的確實不是好玉,但卻可能是真玉。
一提起玉,普通人都會覺得貴。其實不然,玉有幾百種,有貴的,也有便宜的。以翡翠為例,目前市場上的翡翠有三類貨:A貨、B貨、C貨。A貨是未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翡翠,B貨是酸洗漂白過的翡翠,C貨翡翠原有顏色較差,是經過染色處理而産生鮮艷顏色的翡翠。因此,10元買到玉並不稀奇,不過可能是岫玉、阿富汗玉、馬來玉、韓玉等。而林先生的玉筆筒,專家介紹,如果不是老貨,市價也就幾十元,這還是包括加工費在內的價格。因此,玉石並非那麼高不可攀。部分消費者買玉吃過虧,並非全是買的假玉,而是以高價玉的價格買了低價格玉。因此,當小販向你兜售玉石時,信誓旦旦地“保真”,也不可輕信。
那究竟如何識別玉石呢?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古方&&,寶石類收藏概括成四個字,就是“水、種、色、工”。“水”是透明度,“種”是純凈度,“色”是綠的類別,“工”是設計和工藝水平。如果要收藏的話,雕工好、原料好、大師造的藏品才是上上之選,升值空間才足夠大。但這樣的玉石往往價格很高,要求收藏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並非一蹴而就的。所以,他建議如果收藏玉石要循序漸進,最好要多學習,會鑒定或找權威機構幫助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