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銀行理財異化 一個月內期限産品被叫停
2011-11-17   作者:鄭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時近年終,資金緊張,攬存大戰一觸即發,超短期高收益理財産品本被銀行寄望作為“利器”使用,但日前被銀監會叫停。
  11月16日,多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本報透露,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要求,原則上不允許發行一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財産品。銀監會擔心,銀行過度依賴短期理財産品攬存,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蕩,誘發流動性風險。
  不過,多位銀行理財業務條線人士&&,市場對現金管理類産品存在巨大的需求,接下來,銀行可能的應對之舉是將同一系列的短期理財産品進行合併,形成一個大的、可供客戶自由申購贖回的開放式産品。

  叫停超短期理財産品

  叫停超短期理財産品,乃應對銀行理財異化為存款工具的監管之策。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業務從2005年以來快速發展,是金融脫媒加劇,利率市場化預演的産物,其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但當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在資金投向上,主要投向信貸資産,淪為“第二信貸部”;二是運作過程不夠公開透明,過度透支了銀行信用。
  IMF近日發布了針對中國金融部門的FSAP報告,報告所列舉的短期風險就包括“影子銀行和表外活動導致銀行脫媒現象加劇”。一位銀行業高管認為:“銀行理財規模膨脹,存款加速流出銀行表內,必然對銀行體系帶來衝擊,但這也是無法遏制的趨勢。”
  在此背景下,如何減輕存款流失、金融資産重構對銀行體系的衝擊,引導銀行理財回歸真正的資産管理,是銀監會新任主席尚福林面臨的一大課題。
  不過,這顯然也不是銀監會能夠獨自解決的,叫停超短期理財産品,也只是“治標”之策。當前銀行理財出現的“異化”現象,短期來看,與貨幣政策制定部門過度使用數量型收縮工具,拒不採用價格型工具密切相關。長期來看,則是利率市場化阻滯,居民可投資渠道過於狹窄的産物。

  銀行罹患“理財強迫症”

  今年以來,CPI高位運行,負利率狀態持續,對公和個人存款加速流出銀行表內,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同時,存款準備金率一再上調,銀行流動性緊張,為了維持存款規模,狂發理財産品。
  一時間,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行,從城商行到農信社,其網點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出的都是發行理財産品的信息。
  銀行此舉,也頗為無奈,一些支行行長總結:“發理財傷存款,不發理財,存款全搬家,不僅肉吃不到,連湯都沒口喝。”
  銀行集體患上“理財強迫症”,結果是存款大起大落,極不穩定。“一般而言,月初要用理財産品把客戶的錢維持住,到月末則要想辦法把錢從理財趕出來,拼命往存款倒。”一位股份制行零售部人士&&。
  這種“左右手互搏”通過理財産品期限的精準設計來實現。比如,讓理財産品在月末前一兩天到期,客戶的錢不可能馬上取走,就“滯留”為存款;或者在月末發行理財産品,次月初成立,申購期的資金也形成存款。
  部分銀行甚至發行1天、2天的理財産品,此類産品往往並無真實投資,實際收益率也無從測算,純粹為了拉存款。
  今年6月末,這種現象表現得較為普遍。業內人士認為,尚福林要求原則上不允許發行一個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財産品,正是為了防止此類現象在年底重新抬頭。“讓銀行提早斷了這個念想,才會提前預警,早作預案。”接近監管層的人士&&。
  按照慣例,12月份銀行體系流動性會較為緊張,銀行為了年報好看,往往會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增加存款規模。“激進”的手段是直接買存款,相對“溫和”的做法則是借銀行理財。
  但銀行存款的“虛增”和大起大落,會給資産負債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極易誘發流動性風險。“巴塞爾協議Ⅲ”大大強化了對流動性指標的要求,強調融資來源的穩定性,銀監會已經在實施日均存貸比考核。如果銀行過度依賴理財産品拉存款,無疑與這一方向背離。

   開放式産品將成替代品?

  銀監會叫停一個月以下期限理財産品,給銀行理財業務帶來較大挑戰。銀行理財産品之所以受青睞,其優勢之一正在於期限短,收益率又高於同期存款利率,是很好的現金管理工具。
  一位銀行理財業務人士&&,銀行的應對之舉可能是歸併同一系列的理財産品,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開放式理財産品,類似於工商銀行的“靈通快線”。
  比如,建設銀行的利得盈債券型系列,以往常常發行3天、7天、14天的産品。現在不能發行低於一個月的産品了,要想保持流動性強的優勢,可以將整個系列改造為一隻開放式的理財産品,不再按期次發行,而是准許客戶隨時申購贖回,按實際理財期限計算收益率。
  銀監會9月30日發文,限期各家銀行在一個月內清理“資金池-資産池”業務,實現每一個理財産品能夠對應特定的資産組合。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此項工作實際上難以完成,銀行的做法正是合併同系列的理財産品為一隻理財産品。
  但是,運作開放式理財産品並不容易。在現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模式下,總行資産管理部門(或金融市場部、投行部、資金部)的利益和分支行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資産管理部門的訴求是做大理財業務,而支行首要考慮的是存款。
  因而,開放式理財産品在月末、季末、年末往往會遭遇鉅額贖回。支行的客戶經理為了完成存款任務,往往會拿出自己應得的佣金,補貼給客戶,讓客戶贖回理財産品,形成存款。
  集中的鉅額贖回,將給投資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一隻開放式的理財産品除了配置約30%高流動性的央票、國債、高信用等級企業債等,剩下的往往配置集合資金信託産品、信貸資産、信託貸款等長期資産。鉅額贖回將迫使投資經理大量變賣資産,在流動性緊張之時,打壓債券市場,也大大降低了整個資産組合的收益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提前還貸鮮見 合理理財勝過還貸 2011-11-16
美元理財收益率日趨走高更惹眼 2011-11-16
匯率挂鉤産品頻落馬 理財走短線 2011-11-16
11月中旬市場難見1月以下理財品 2011-11-16
買理財産品要看通脹“臉色” 2011-11-1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