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正式關閉,宣告了中國首只QDII産品的謝幕。在新産品數量爆發性增長的今日,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退出制度的缺失,卻正在成為阻礙行業充分競爭、健康發展的一道桎梏。
華安國際配置出海五年終謝幕
11月1日,華安基金髮佈公告稱,根據《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基金合同》的約定,華安基金決定於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第一個投資保本週期到期日終止本基金的基金合同。
公告稱,根據華安基金與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簽署的和解協議及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出具的[2008]滬高民四(商)初字第6號《民事調解書》,華安國際配置已於2011年10月27日收到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支付的和解款項及利息合計4724萬美元。
華安基金表示,該公司將自2011年11月2日起按照《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基金合同》的約定進行清算和財産分配,並按照2008年9月18日發布的《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所持有的結構性保本票據保本責任的公告》和2011年9月20日發布的《關於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訴訟案進展情況和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到期終止的公告》履行到期保本承諾。
根據好買基金的粗略估算,華安國際配置第一個投資周期屆滿,以美元計價的結構性保本票據清算所得、和解所得以及該等資産的投資收益合計最終超過了基金原投資的相應結構性保本票據本金,該基金每單位份額最終凈值大概為1.001美元。
“作為第一隻QDII基金,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試點歷程為中國基金投資走向海外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對於QDII制度的完善有着積極意義,例如,為如何設計公司自主投研與外方投資顧問的關係,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提供了經驗。”好買基金表示。
即便如此,對於投資華安國際配置的基民來説,長達三年的封閉期以及高達近20%的匯兌損失依然顯得難以承受。2006年11月2日1美元可兌換人民幣7.875元,目前則為1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3560元,也就是説,如果投資者從認購開始持有,一直到現在,匯兌損失將高達19.29%。同時,相對於國內市場,自2006年11月2日至今,滬指累計上漲了34.94%,深指則累計上行了127.90%。
“産品設計上存在一些缺陷。”好買基金表示,雖然此次事件是雷曼破産這一“黑天鵝”事件引發,但在産品投資上過度依賴於外方投資顧問,所投資的産品也過多依賴於單一機構設計的産品,在小概率事件發生後,影響就顯得更為嚴重。
公私募清盤潮來襲
作為國內首只QDII基金,華安國際配置此次的清盤算得上公募基金歷史上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清盤”,然而卻絕對不會是最後一隻。
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兩百人或者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中國證監會;連續二十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説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業界普遍認為,“兩百人”和“五千萬元”即為開放式基金的清盤紅線。
而Wind統計數據顯示,根據三季報披露的數據,截至2011年9月30日,已有多只基金産品的資産凈值規模在5000萬元的邊緣徘徊。其中,長信標普100等權重的資産凈值為0.46億元,寶盈中證100的資産凈值則為0.51億元,申萬菱信盛利配置的資産凈值則為0.51億元,天冶趨勢精選的資産凈值為0.53億元,天弘永定成長的資産規模為0.53億元。除此之外,國聯安紅利、長盛環球景氣行業等基金産品的資産凈值規模也在5000萬元左右徘徊。實際上,據Wind初步統計,在剔除了分級基金後,其資産凈值規模在0.6億元以下的仍有12隻産品。
在上述接近清盤紅線的基金産品中,甚至有一些基金産品多年來始終在5000萬元的紅線附近徘徊。以寶盈中證100為例,2011年前三季度,其資産凈值規模分別為0.54億元、0.57億元和0.51億元。
“在這麼多瀕臨清盤紅線的公募産品中,肯定有滿足‘連續二十個工作日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的,但是基金的資産凈值規模情況並不是每天都披露,即使滿足了條件,投資者也無從得知。”一位基金業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即使資産凈值規模觸及了5000萬元的紅線,基金産品仍然可以通過自購或者拉資金的方式來避免滿足上述條件。
該人士告訴記者,從目前新基金髮行規模日益萎縮的情況來看,隨着公募産品數量的迅速擴張和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的停滯不前,這些瀕臨清盤紅線的産品數量將會越來越多。
公募基金的瀕臨清盤在整個基金行業中並非特例,在私募基金中,清盤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來自融智評級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今年以來已清盤的産品共133個,面臨清盤危機的産品共217個,陽光私募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壓力。
從已清盤産品數量看,共133隻,非結構化産品35個,佔整體清盤産品數量的26.3%。從已清盤産品的投顧看,基本上屬於二線、三線私募。從存在清盤危機的産品來看,凈值都在0.8元以下,共88隻。其中,0.7元以下(含0.7元)的22隻,0.6元以下的6隻,0.5元以下的3隻。
“客戶不願意承受虧損,而且私募在募集階段也高估了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凈值虧損10%,客戶尚可承受,如果凈值虧損達到20%左右,客戶就會産生贖回的衝動。”融智評級研究中心&&,部分私募在産品募集階段,為了快速完成資金的募集,並沒有時間與客戶進行充分的溝通,充分闡述清楚其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一旦出現虧損的時候,客戶就會開始質疑私募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法問題,甚至認為自己買錯了,於是為了規避更大的風險,就及時贖回。
有進無出 行業退出機制阻塞
公募基金産品數量迅速擴容,整體規模停滯不前,瀕臨清盤紅線的基金産品數量越來越多的背後,是中國公募基金業有進無出、退出機制阻塞的現實。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10個月,新基金髮行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78隻,遠超出去年全年的發行數量。然而,一方面,行業的整體規模停滯不前,截至目前,基金行業的資産凈值總規模約為2.1萬億元,不僅長期徘徊在2萬億元左右,同年初的2.5萬億元相比,在發行了如此數量的新産品之後,行業整體規模反而縮水了4000億元左右。另一方面,單只産品的發行規模也越來越小,2011年9月份,新基金的平均發行規模僅為5.04億份,創出了歷史新低。
“在沒有尾隨佣金之前,一隻基金想要實現盈虧平衡,至少規模要達到2億元左右,目前對於一些老基金來説,其尾隨佣金平均約在20%左右,要實現盈虧平衡,其規模至少要在2.5億元以上。而對於一些新産品來説,尾隨佣金比例在50%以上已經是司空見慣,甚至最高的可達到85%,對於這些産品,基金公司要想實現盈利,其資産規模至少要在4億元以上。”一位基金評價業人士對記者&&。
這意味着,目前這些在清盤邊緣苦苦掙扎的基金産品,基本上不能實現盈利,那為什麼從未有過主動清盤的呢?該人士告訴記者,在審批制的前提下,基金産品的表現即使再差,對於基金公司來説,仍然具有壟斷機制下的“殼”價值,“對於這些基金來説,由於規模較小,在更換基金經理後,比較容易通過選股和資産配置來實現超額收益,進而帶動其他基金的發行。”他説。
實際上,在國外市場,在註冊制的情況下,渠道對於基金産品的限制十分嚴格。以花旗銀行為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花旗銀行規定,在同一方向(風格)的基金産品不能超過3隻,在渠道精品化的情況下,基金管理人對於新基金的發行非常之謹慎,一些大的資産管理公司也往往會通過吸收合併的方式來避免其産品出現同質化的傾向。
而放眼國內公募基金行業,除了華安國際配置之外,中國開放式基金當中尚未有過退市的情況。從法律層面來看,無論是現有法律還是基金合同,都沒有對基金的退出機制做出明確的安排。一位基金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相對於投資者的利益而言,監管部門明顯偏向於基金公司。“證監會2008年左右曾研究過這個(基金退市)問題,後來不了了之了。”他説。
“新産品數量爆發式增長,卻沒有相應的退出機制,這無疑是很不正常的。”該人士&&,公募基金退出制度安排的缺失,造成了基金同質化越發嚴重,大量微型基金應運而生,嚴重阻礙了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