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買理財産品不要只看收益
2011-11-03   作者:倪輝  來源:現代金報
 
【字號

    “儲蓄、保險、銀行理財産品都有做,還有股票和實物金,不過都虧的。我現在就怕虧。”過了50歲,再來説理財,一位網友發出如此感慨。
  70億,這是最近公布的全球人口數,隨之而來的養老等問題也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老年人如何理財?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梳理平時《金理財》編輯部接到的熱線和信息,老年人理財陷入誤區的比年輕人更多。本期,記者結合採訪中了解到的老年人理財常見問題,一起來做一些探討。

  誤區一 理財産品哪家收益高買哪家

  “我平時投資買理財産品比較多。現在各家銀行的理財産品很多,收益率也有差別,但是收益基本上都能保障,到期收益一般能達到預期年化收益率。”
    市民老周告訴記者,他周圍很多朋友都在買理財産品。像他自己,就有很多家銀行的貴賓卡,銀行客戶經理經常會主動發産品信息給他。老周呢,比較以後看哪家收益高一點,就買哪家銀行的産品。
  “選擇産品的時候,我主要還是看收益率,當然,也會了解這個産品的資金投向之類的。風險肯定有的,現在很多理財産品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但是基本上都不太會産生什麼問題,産品到期後都能達到預期年華收益率。”老周以自己的經驗告訴記者。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類似老周這樣的老年投資者很多:喜歡購買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産品;喜歡在空余時間對比各家銀行的産品收益率,這甚至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但是,在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是不是只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呢?銀行理財産品真的沒有什麼風險嗎?這還真不一定。在2008年,就有很多理財産品陷入負收益,當時就有很多老年投資者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一度捂緊錢包、落袋為安。那老年人在買理財産品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業內解説:

  “比較穩健的銀行理財産品受到50歲以上投資群體的偏好。這一群體可供選擇的投資渠道相對比較少:像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産品,除非是部分家庭經濟寬裕、又具備金融理財知識和良好心理素質的群體,一般不建議重點去配置;所以比較多的人選擇定期存款和銀行理財産品、保險等。”
  “因為空閒時間多,所以老年投資者可以貨比三家。現在銀行理財産品類型複雜,投資者購買時要慎重選擇,需結合産品投向、産品風險等級等多個因素來綜合考慮。比如:有的客戶買了預期收益較高的産品,過陣子可能發現購買的産品是挂鉤股票的,而且不是固定收益的。”
  “除了産品的資金投向外,其他如産品到期期限、客戶整體資金使用情況等都需考慮在內。一味追求收益高的産品並不可取。比如一款15天期限的銀行理財産品和一款半年期的産品比較,可能是前者的年化收益率比較高,但是這款短期産品之後,接下去有沒有産品承接?空擋期往往會影響資金的整體收益。考慮到這一因素,如果這筆資金一年半載內是閒置狀態,還不如購買半年期産品,收益更加穩定。”光大銀行寧波分行理財師毛彤巍分析。

  誤區二 為了高收益可以搏一搏

  “現在針對老年人的金融詐騙太多了,平時經常能碰到,前陣我爸就遇到一事情。對方打電話到我家裏,介紹自己是某國有銀行的工作人員,正在做業務推廣,如果你存多少存款,就給你多高多高的利息。”
  “我爸爸不太相信,就問他工作工號是多少,還説我女兒就是在這家銀行工作的,怎麼沒有聽説過他,對方直接把電話挂斷了。”説起老年人面臨的金融風險,王女士説現在有些針對老年群體的欺詐手段層出不窮。
  經過一輩子的打拼和積蓄,再加上養老金,現在不少老年人手頭比較寬裕,也容易引起有心人士的注意。除了各種金融詐騙外,還有如非法集資等,集資者之前往往承諾支付15%-20%甚至更高的年利息,一些老年人為謀取高利息而對其情有獨鍾,但一旦非法集資砸盤,極可能血本無歸。
  正如王女士説的,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又容易相信人,一旦碰上高息引誘,很容易就動心。面對行騙者們層出不斷的手段,老人們需要把住哪些因素以保證自己資金安全呢?

  業內解説:

  “對於老年人來説,防騙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守住自己的銀行卡賬號和密碼,尤其是賬號密碼,千萬不要隨意洩露。”
  “一般情況下,如果銀行有新産品出來,會通過電話或短信通知客戶,有興趣的客戶需要通過銀行的物理網點辦理業務。工作人員不可能直接向客戶要賬號和密碼,因為在程序上,銀行嚴格禁止銀行工作人員代客戶辦理業務。所以如果遇到有人説要幫你代辦業務,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果投資者想要諮詢哪家銀行的産品信息,可以直接撥打該銀行專屬諮詢電話,如工行95588服務電話等,而不要輕信通過短信發送過來的手機號碼或者小靈通號碼。”工商銀行寧波市分行理財師王靜提醒。

  誤區三 明明去存款 卻變了保單

   “上半年,我媽媽去銀行存5萬元定期,結果幾天前我一看單據,哪是存單啊,明明是保險。後來我們去銀行諮詢能不能取消保單,櫃&人員説當時就跟我媽説明是銀保産品,而且已過了10天的猶豫期,如果現在想要退保,現金損失很大。”
  “好端端的定期存款莫名其妙就成了保單,幾年內還領不出來了。我媽説不記得當時買了保險産品,銀行有沒有責任?”最近,陳先生打進理財熱線,向記者訴説了這件鬱悶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老年人去銀行存款,結果存單變保單的事情屢見不鮮。為什麼本來是想去銀行做定期,或者買銀行理財産品的,結果最後到手的是一份好多年都不能動的保單?問題出在哪?
  究其原因,還是“盲婚啞嫁”的錯:銀行櫃&接待人員可能是對保險業務不太精、或為了衝業務量、或限於時間,而沒有向客戶詳細解釋産品;同時,購買者在不了解産品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理解,直接購買了産品。
  此外,在購買銀保産品時,老人還容易走進另一個誤區:即只看收益率高低,而不關心銀保産品具體能提供的保障等。

  業內解説:

  “老年人群是銀保市場的主力客戶。老年人適合穩健型理財方式,銀保産品穩健收益+保險保障的性質很適合老年人理財,因此銀行櫃員在面對老年客戶時也會做針對性的推薦。不過現在類似的誤區的確存在。”
  “除了櫃員可能存在的問題,購買者也需要考慮自身問題。如部分老年人沒有弄清楚銀保産品性質,容易簡單將銀保産品與銀行理財産品等同。其次,面對複雜的産品市場,老年客戶容易陷入從眾心理。”
  “建議老人在銀行買産品時,盡量向櫃員問得仔細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其次,銀保産品一旦購買,過了10天猶豫期後,除非期滿領取,提前領取很不划算,建議老年客戶量力而行,如果有幾年內都無需用到的閒散資金,才可適當購買;第三,以中國人壽為例,保險合同生效後,保險公司會一一打電話給客戶核實確認相關信息。如果客戶對産品有疑問,可以趁此機會諮詢,並在猶豫期內決定要不要撤單。”
  “現在,我們也要求銀行櫃&人員在對老年客戶介紹銀保産品時,盡可能解釋清楚,以免産生誤解。”寧波某保險公司銀保部負責人介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年底理財産品預期收益或高漲 2011-11-02
17家上市券商三季度自營虧31億無一正收益 2011-11-01
銀行理財産品超高收益貓膩曝光 2011-11-01
收益率超CPI均為澳元理財産品 2011-11-01
理財産品周評 5産品收益達6.3%
2011-10-3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