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放鬆對居民使用外匯的限制
2011-10-25   作者:付碧蓮  來源:國際金融報
 
【字號

    10月24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公開&&,中國將放鬆對居民使用外匯的限制,因中國國際收支更趨平衡。對此,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放鬆對居民使用外匯的限制,意味着中國外匯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體現了央行對目前外匯儲備量以及未來發展的擔憂。目前是放鬆居民使用外匯管制的好時機。”
  潘正彥解釋稱,一方面,各界對於“藏匯於民”的呼聲愈來愈高,而且目前不少居民個人的資産量非常大,有能力進行外匯投資。另一方面,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過了臨界點,不需要再增加外匯,政府目前也有將用匯權力歸還給企業及個人的意願。
  儘管,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極力鼓勵增加進口,從而縮小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但是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2011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仍將超過1000億美元。潘正彥&&:“外匯過於集中於央行並由國家統一進行對外投資,在起初的確能起到避免風險的效果,但是隨着國際國內環境轉變,國家統一對外投資的風險已越來越大,目前更適合由個人和企業進行分散投資。”
  目前,中國居民在使用外匯方面受制較多,一是每人每年的購匯額度固定,如美元只有5萬美元,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每年在海外的消費額度遠遠不止5萬美元。而個人的境外投資則完全不被允許,只能通過金融機構的QDII等産品進行投資。
  “未來個人的購匯規模勢必會更大,不過這一改革的推進也肯定會有一些前提條件,如購買大量外匯的個人必須有明確的投資方向等。”潘正彥進而指出,“其實除了居民個人,央行也可以相應放鬆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額度,同時增加允許對外投資的企業類型。”
  不過,外匯管理局指出,目前“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涉匯主體的持匯意願。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外匯差利差等因素,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較為強烈,普遍不願意持有和保留外匯。
  對此,潘正彥&&,這一情況的確是存在的,主要是外匯持有主體和使用主體之間存在結構上的差異。“往往進出口企業只專注於貿易,很少會考慮境外投資,因此這些企業的結匯意願比較強。而希望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又較難拿到大規模的外匯。因此,結匯需求和用匯需求之間需要進行調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外匯局:我國對外金融凈資産1.98萬億美元 2011-10-19
外匯儲備究竟屬於誰? 2011-10-19
外匯局發布修訂數據 跨境資本流動不確定性上升 2011-10-02
外匯局:二季度經常項目順差590億美元 2011-09-30
歐盟宣布對敘利亞石油制裁 敘利亞停進口保外匯 2011-09-26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