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女士最近着急用錢,她以為銀行理財産品像定期存款一樣,提前支取只會損失利息。殊不知,合同中明確規定,任何情況下,銀行理財産品都不允許提前支取。無奈之下,她只好向朋友借錢應急。
像趙女士一樣對産品不甚了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而銀行在銷售産品時,也多是一味強調收益,忽視風險提示。就此,銀監會日前發布《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對利用理財産品大做文章而攬儲的商業銀行正式下了“通緝令”。
案例:理財産品提前取 根本不可能
國慶期間,趙女士看中了一套房子,這兩天正在籌集房款,卻遇到一件煩心事。她告訴記者:“目前總房款還差5萬元。國慶前不久,我購買了一款3個月期限的銀行理財産品,投資5萬元,我想把它取出來支付房款,但這兩天跑了好幾趟銀行,他們卻説,理財産品不允許提前支取。我原以為理財産品像定期存款一樣,提前支取只給活期利息,哪怕不給利息也認了,誰知道銀行壓根兒就不讓取。”昨日,記者在某銀行營業大廳看到着急取錢的趙女士。
儘管她不停的懇求,但銀行理財師仍&&,所有銀行理財産品都是不允許提前支取的,這條規定已在産品説明書中“白紙黑字”明確指出。無奈之下,趙女士説:“現在只能先向朋友借錢把房款付上,等産品到期後再還人家。哎,還不如老老實實存定期了!”
現象:極少數投資者閱讀産品説明書
銀行理財産品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隨着收益率攀升,投資者對此興趣漸濃,它已成為很多市民投資理財的重要途徑。但是,在購買産品之前,又有多少投資者會對此有深入的了解呢?
昨日,記者先後走訪多家銀行營業網點,發現大多市民在購買産品時,只聽理財師講解,看重預期收益率的高低,銀行人員在打印出産品説明書和購買協議後,投資者簽字並抄寫一段風險提示文字,之後交易就算完成。記者觀察到,幾乎沒有一個投資者會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
中行理財師林鐵峰告訴記者:“理財産品説明書一般都有五六頁紙,其中條款眾多,還有很多複雜的計算公式很難理解。所以,只有百分之一二的人會閱讀,並對不明條款進行諮詢,絕大部分客戶對産品的了解只是從銀行人員的講解中獲得。如果銀行方面闡述不全面,很容易給客戶造成誤解。”
監管:理財監管令下違規攬儲遇阻
針對理財市場種種亂象,近期銀監會發布《辦法》,其中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將理財産品作為存款進行宣傳銷售,不得違反國家利率管理政策變相高息攬儲。為防止誤導銷售和錯誤銷售,商業銀行應對理財産品進行評級,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按照風險匹配原則要求銀行做到“將適合的産品賣給適合的客戶”。該《辦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銀行人士&&,大多銀行都曾在理財産品上動過攬儲的腦筋,此《辦法》無疑是當頭棒喝。以後,“産品收益率在5%以上,比存款要合適的多。”“風險幾乎不存在,一般是給大的國企周轉,基本和定期存款差不多”這樣的話語將被禁止使用。
支招:四招應對理財産品中“貓膩”
理財産品市場逐漸規範,投資者對金融産品的了解也應提高,中國銀行理財師林鐵峰&&,在購買理財産品之前,投資者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産品的投資範圍,也就是説投資者的錢投向哪,是否涉及高風險等事項。第二,要查看産品的風險等級,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看其中是否提及“保本”“保收益”等字樣。第三,查看産品投資期限,這關係到客戶資金的流動性,由於理財産品不允許提前支取,客戶要確保資金在投資時間段不使用。最後,應關注産品的收益率計算方式,其中包括起息日、到期日、資金到賬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很多理財産品的投資期限表面很短,但資金佔用時間卻很長,這無形中會攤低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