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資金太多 銀行理財高收益“神話”終結
2011-09-19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李成(化名)來北京“跑總行”,已經不太愛去計劃財務部了,他現在是金融市場部和投行部的常客。在他看來,“計財部只有可憐的信貸指標,而金融市場部和投行部有通天的本事。”
  李成是一家股份制行的分行行長。他的變化,反映了中國銀行業一個奇特的現象,銀行表內信貸指標被層層分解,“管得死死”的,而表外的銀行理財業務,已經異化為“第二信貸部”。
  不過,李成也嘆息説,“最近找理財的人,他們的招也越來越少了。” 年初,金融市場部為李成的客戶做了幾單委託貸款,即總行發售理財産品募集資金,委託分行向某個企業發放貸款。但現在,這種做法已經被銀監會禁止了。 李成最近在頻繁接觸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的人,希望在信託通道被堵後,資産管理公司能創新出新的“玩法”。去年,李成曾經和他們開展過幾單合作,資産管理公司從銀行拆借資金,然後從銀行買信貸資産,銀行騰出信貸額度,資産管理公司賺利差收入,這種模式也已經被銀監會禁止。 苦惱的不僅有李成這樣急於為企業尋找資金的分行行長,還有各家銀行理財業務部門的負責人。銀行讓渡部分利差收入,把貸款賣給理財客戶,客戶獲得高於存款利率的收益,銀行騰出信貸額度,並賺取手續費收入,這個看似“完美”的模式已被終結。 各家銀行在苦苦思索出路的同時,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也在着手起草《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辦法》,並推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修改。《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已完成公開意見徵求,最終的文件和徵求意見稿差別不大,將於近期印發,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一系列監管新政,將致力於矯正銀行理財的“異化”現象。比如,要求各家銀行疏散資金池,實現每款理財産品對應特定的資産組合,限制理財産品間互相交易資産組合,避免銀行灰色操作和對收益的截留,提高信息透明度,做到“無論虧了還是賺了,銀行都必須説得出理由和過程。”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買者自負”,避免銀行理財業務對銀行信用的透支。 但對於是否應該允許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信貸資産,仍處於激烈的爭論之中。 1. 理財強迫症 在過去3年,中國銀行業的理財業務締造了一個“神話”。 據銀監會統計,面向個人的理財産品賬面餘額從2008年末的8233億元增長到2010年末的17000億元,加上對機構和私人銀行客戶發售的部分,銀監會估算理財産品餘額在2010年末達到2.5萬億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銀行理財産品真正為客戶賺了錢。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主要商業銀行理財産品共為客戶創造收益合計約560億元,而同期公募基金總體上連年虧損。 但“神話”也有脆弱的一面,銀行理財資金高度偏好於投資信貸資産,或通過信託公司發放貸款。銀信合作餘額2010年底約2萬億,其中至少有1.5萬億投向了信貸資産和信託貸款。 在宏觀調控需要收緊信貸投放的政策背景下,國務院要求剎住表外信貸風,以2010年8月銀監會下發“72號文”為標誌,銀行理財的“神話”開始逐步走向終結。銀行再難找到風險可控,收益能“戰勝市場”的基礎資産。 但是,銀行理財的資金量還在膨脹。今年上半年,銀行存款利率無法戰勝CPI,各類資金加速從銀行資産負債表“出逃”,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據央行統計,截至6月末,理財産品餘額達到3.5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億元。 市場巨大的需求,推動了銀行理財的急劇放量,同時,各家銀行也將理財産品作為攬存的利器。 據本報記者以各家銀行中報及其它途徑披露的數據統計,1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發行理財産品14萬億左右,而餘額不到4萬億,反映出理財産品呈現“短期化”趨勢。
  銀行靠短期理財資金支撐長期資産,通過期限錯配,增加了收益,同時,還可以通過期限的精準設計,配合攬存,如在月初發行理財産品,月末結束,或月末幾天發行理財産品,次月初成立。這兩種途徑都可以增加月末的存款,而一家銀行理財産品收益較高,也能吸引客戶長期在該行開戶存款。 各家銀行爭相狂發短期理財産品,對整個銀行體系的傷害顯而易見:在央行一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銀行存貸比迫近監管紅線的情況下,銀行迫切需要增加存款,但整個銀行體系,又在將存款“往外趕”,使得存款大起大落。 然而,在利率市場化止步不前,真實的市場利率一再攀高,而銀行存款利率沒有相應提高的情況下,銀行對理財業務既矛盾又無奈。“發理財,好似卯吃寅糧,但不發理財,存款要跑,到時不僅肉吃不到,連湯都沒口喝。”李成無奈地&&。 一方面,整個銀行業患上了理財“強迫症”,吸附的資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在“後銀信合作時代”,投資渠道匱乏,高收益“神話”已經逐步走向終結,資産配置壓力陡然增加。
   7月以來,各家銀行的理財産品收益率全線走低,平均下降100-200個基點,一些銀行運作的“資金池—資産池”業務已經在釋放“滾存利潤”,勉力維持。 2. 爭議信貸投資重開閘 在強大的資産配置壓力面前,主要商業銀行在推動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辦法》。銀行的訴求在於,通過這個《辦法》拓寬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範圍,特別是重啟信貸資産投資。 其理由在於,銀行理財吸附了氾濫的流動性,有利於宏觀調控,否則這部分資金流出銀行體系,而資本市場長期不景氣,將可能去炒作房産和大宗商品。在吸附鉅額流動性之後,總得給銀行理財資金一個出路。 “不是我們非要去放貸款,問題在於,一刀切不讓投信貸之後,我投哪去?”一位國有大行理財業務部門負責人認為,目前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都不能滿足銀行理財資金的投資需求,雖然國務院已同意重啟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但這個口也不可能很大”。因而,在過渡期限內,應該允許理財資金適度適量投資信貸資産。 對監管當局擔心的突破社會融資總量的問題,其給出的方案是,一家銀行投資信貸資産的總量與表內加權風險資産挂鉤,比如前者總量控制為後者的5%。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所投資的信貸資産出現壞賬,損失誰來承擔?他認為,銀監會首先應規定,理財資金可投資的信貸資産必須是高信用等級的,在確保基礎資産質量的情況下,出現部分壞賬,理論上應該由投資者承擔,但考慮到現實情況,銀行可以從收益中提取理財風險準備金,用於沖銷部分壞賬。 類似的觀點,在銀行理財業務條線人士中,認同度較高。 他們聲稱,銀行理財資金通過信託投資信貸資産,是借用信託平台,彌補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缺失;通過信託公司發放信託貸款,實際上是投資一個私募債券。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貸款,是直接融資,應該鼓勵,至於存在運作不規範的問題,加強監管即可。 對於這樣的看法,一位直接參與、見證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現在離開銀行業的資深市場人士感嘆:“從事資産管理的人,何時才能走出經營銀行的思維?”在他看來,銀行理財過去幾年,異化成了“第二信貸部”,偏離了資産管理的本義。“不讓投信貸資産之後,就感覺壓力大,是因為過去躺着賺錢慣了,縱觀全球的資産管理行業,沒有爭相要去放貸款的。”他説。
  一位國研中心的金融政策研究人士也&&,“這不等於在大銀行旁邊再造一個小銀行?有什麼必要?”在他看來,目前大量資金流入銀行理財,是因為利率不市場化。而至於説,信貸資産證券化缺失,國務院已經同意擴大試點,而此輪金融危機也説明,對此應該慎重。 正在起草中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辦法》,一大“使命”是明確界定銀行理財資金的可投資範圍。 銀行理財資金可投資各類債券、貨幣市場工具是沒有爭議的;不能直接投資非上市企業股權和二級市場股票也是沒有爭議的;通過信託,間接投資於部分非上市企業股權和二級市場股票也有望實現。但對於投資信貸資産和信託貸款則面臨巨大的爭議。 銀行理財異化: 矯正“第二信貸部” 接近監管當局的人士&&,重新開閘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信貸,相當於要推翻72號文,這是很難實現的,“如果當時銀行能夠多一些理性,72號文&&之前,能夠通過一些指標進行總量控制,並且對流程進行規範,如今的政策調整空間或許能大一些。” 3.“資産池”爭議 針對《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辦法》的制定,銀行的訴求和監管當局的考慮均有不同着力點。銀行冀望《辦法》大幅打開投資範圍,重啟信貸投資;而監管當局的首要考慮是規範其投資行為,提高信息透明度,保護理財客戶的利益。
  其中,“資金池-資産池”理財業務將被逐步疏導,而這類業務也恰是銀行理財業務“異化”的典型。目前,銀監會已經要求各家銀行加緊清理資産池,限期實現每一個理財産品能對應清楚特定的資産組合,並儘早開發出資産管理的IT系統。 銀行從事“資金池-資産池”理財業務,最常用的藉口是,IT系統尚在開發,因而暫時不能實現理財産品與資産組合間的一一對應,但據本報記者調查,銀行開展此類業務,存在巨大的“灰色操作”空間,不願主動清理,實際是利益使然。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負責人,曾用利率市場化的“模擬銀行”來講述“資金池-資産池”業務的運作原理。 各款理財産品發行募集的資金混在一個大的資金池裏,每款産品無法對應特定的資産組合,“就像銀行吸收存款,不會告訴儲戶,錢用到哪”;理財産品發行預期收益率的確定,不是基於某個特定資産組合的收益情況,而是根據發行之時的市場利率水平,“這好比利率市場化之後,存款利率隨行就市”;由於無法説清楚每款理財産品到底投資了哪些資産,而銀行已經給出了明確的預期收益率,“相當於銀行在用自己的信用作隱形擔保”。
  而這個“模擬銀行”獲利的原理和真正的銀行一樣,是通過期限錯配。即在資産池裏面放入大量長期資産,而資金池流入的資金大多是短期限的。短期資金的價格低於長期資産價格,這個“模擬銀行”持續運作,就形成了部分“滾存利潤”。 這部分“滾存利潤”是用客戶的理財資金創造的,卻被銀行截留。在理財合同中,銀行一般都規定,理財産品不保本不保息,但超過預期最高收益的部分全部歸銀行所有。 這部分“滾存利潤”,充當了“收益調節基金”的角色,當某段時間,市場利率水平較高,資産池收益不足以支付募集資金池的成本,或資産池中的某個基礎資産出現損失(如某筆信託貸款無法收回)時,就要釋放一部分“滾存利潤”,確保理財産品按預期收益率兌付。反之,資産池收益超過募集資金池的成本時,“滾存利潤”增厚。 銀行都聲稱,“滾存利潤”相當於一個風險準備金,有利於保護客戶的利益,但另一方面,這部分“滾存利潤”可以隨時轉化為銀行的手續費收入。
  但是,銀行這樣獲取收益,並非是沒有成本的,只是這種成本是隱形的,那就是透支了銀行的信用。“在無法説清楚究竟拿客戶的錢投資了什麼,投資過程無信息披露的情況下,要求客戶承擔風險,於理不通。”一位代理過多起銀行理財訴訟案件的律師説。 儘管銀監會已經要求各家銀行疏散資金池,但如果不對理財計劃之間互相交易資産組合的行為做出限制,銀行此類“灰色操作”和隨意調節理財産品收益的手法將持續不斷。 比如,如果要A款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高一些,可以讓B理財計劃在購買其資産組合的時候出高價。反之,要降低收益率,則可以估價低一些。接近監管當局的人士&&,《商業銀行理財産品投資管理辦法》將限制同一家銀行管理的理財計劃之間的非公開交易行為。 在疏導資金池,規範銀行理財投資行為的基礎上,銀監會將致力於提高銀行理財的信息透明度。在將要印發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已經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標準。“透明度是最好的監管,我們希望,賺了,銀行能説清楚為什麼賺了;虧了,銀行更要能説清楚為什麼虧,要披露更詳細的信息。”監管當局人士曾&&。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九成券商理財産品現負回報 華泰幾近覆沒 2011-09-16
低迷市場 過半券商理財品破凈值 2011-09-16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1-09-16] 2011-09-16
銀行短期理財産品“退燒” 2011-09-16
9月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或將反彈 2011-09-16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