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火了。我們當以平靜的心態、包容的胸懷去看待這種火爆,促其成長,糾其不足,努力推動銀行理財業務健康較快發展
舅舅是位退休幹部,最近從股市抽出10萬元,又取出5萬元存款,買了一款3個月期的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為4.25%。他説:“現在股市賺不着錢,樓市不讓投資,物價又漲得厲害,4.25%的收益率總比擱在銀行多些,風險還不大。”
與舅舅有同樣想法的投資者不在少數。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902款理財産品,累計募集資金8.5萬億元。這一金額不僅遠高於同期基金、券商和陽光私募2151億元的發行量,甚至還高於同期4.17萬億元的新增貸款。
8.5萬億元理財産品的橫空出世,讓不少人在驚愕之餘,也充滿了擔憂和疑慮。一時間,“狂發瘋買”、“亂象叢生”等字眼頻頻見諸報端。如何看待銀行理財産品的火爆?理財産品會不會繞過貨幣政策的調控,造成資金體外循環?
理財産品分為表內理財和表外理財兩大類,其中表外理財是銀行不動用自己的資本,受客戶委託進行直接投資的行為,比如購買企業債券、發放委託貸款等。這些理財行為不在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內反映。有人説,理財産品特別是表外理財起到了類似貸款的作用,會繞過貨幣政策調控,使信貸調控的效果打折扣。事實上,表外理財産品雖然沒在銀行資産負債表內核算,但央行今年以來加強了對社會融資總量的統計,理財産品用於實體經濟的資金已包含在社會融資總量中,可以説理財産品仍在貨幣政策調控和監測的範圍內,並且,不應將信貸調控奉為圭臬,未來應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手段、價格型工具來進行調控。
還有人驚呼:8.5萬億元的理財産品特別是表外理財會帶來金融脫媒,資金的供給將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直接輸送到需求方手裏,造成資金體外循環。事實上,金融脫媒是金融發展的正常現象和必然趨勢。美國曾用Q條例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相當長時間規定上限不得超過2.5%。上世紀60年代,美國通脹率高達20%,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於是集中資金投資金融市場的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最高時曾佔據基金市場73%的份額。今天,我國的理財産品也是在負利率背景下深受投資者歡迎的金融創新。由此可見,隨着經濟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將降低,社會融資方式將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間接融資並重轉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時下理財産品還遠未到引發金融脫媒的程度。8.5萬億元只是發行額,金融業務一般用餘額來衡量存量規模,到6月末,理財産品餘額為3.57萬億元,僅相當於同期存款餘額的4.5%。
應當説,理財業務作為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其發展有利於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增加財産性收入,有利於商業銀行轉變過度依賴存貸款利差的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理財業務的大部分資金投入債券、股票等資本市場,也有利於促進直接融資發展。當然,理財業務在快速發展中也有瑕疵,除了信息披露不充分、産品宣傳不客觀等“老毛病”外,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些商業銀行出於存貸比考核等需要,往往在月末、季末大量發行超短期、高收益率的理財産品吸收存款。這麼做不僅會導致資金在不同銀行間劇烈流動,對一些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形成嚴峻挑戰,還由於高收益率常常是銀行用其他收入貼補的結果,因此會助長不規範經營和惡性競爭,亟待進一步規範操作。
銀行理財産品火了。我們當以平靜的心態、包容的胸懷去看待這種火爆,促其成長,糾其不足,努力推動銀行理財業務健康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