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遺産名錄中的自然奇觀
2011-08-29   作者:  來源:新浪環球地理
 
【字號

    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進一步擴大,新增4處自然遺産,其中包括肯尼亞湖泊系統、日本小笠原群島、澳大利亞寧格魯海岸和約旦瓦迪拉姆保護區。此外,洪都拉斯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護區重回《世界瀕危遺産名錄》,印度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則甩掉“瀕危世界遺産”的帽子。

  1.肯尼亞湖泊系統

肯尼亞湖泊系統

  一幅未標注日期的照片,呈現了肯尼亞大裂谷的湖泊,一群火烈鳥站在淺淺的湖水中。肯尼亞湖泊系統是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新增的4處自然遺産之一。這裡擁有豐富的鳥類,生活着13種瀕危物種和火烈鳥、大白鵜等我們熟悉的鳥類。非洲的很多標誌性動物,例如黑犀牛、長頸鹿、獅子和獵豹,也在這裡繁衍生息。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遺産項目負責人蒂姆-班德曼在一份聲明中&&:“肯尼亞的湖泊系統是一個令人驚奇而壯觀的所在,那裏生活着很多鳥類,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遺産之一。”隨着2011年6月的擴充,《世界遺産名錄》收錄的自然、文化以及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産共936處。聯合國&&,這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我們進行特別保護,它們是屬於全人類的,不管它們位於哪一個國家。

  2.日本小笠原群島

日本小笠原群島

  一幅航拍照,展現了日本小笠原群島周圍的海域和天空。小笠原群島此前被稱之為“博寧群島”,現在是《世界遺産名錄》新增的自然遺産之一。這個群島生活着近200種瀕危鳥類以及至少一種極度瀕危蝙蝠——博寧狐蝠。
  小笠原群島處在一個進化十字路口上,生活着400多種本地植物種群。除了這個十字路口外,東南亞和西北亞的一些物種以及其他一些物種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區都無法見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遺産亞洲辦項目協調官員彼得-沙迪&&:“小笠原群島地處偏遠地區,允許動植物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進化,是一個活進化實驗室。”

  3.澳大利亞寧格魯海岸

澳大利亞寧格魯海岸

  澳大利亞寧格魯海岸山脈角國家公園的查爾斯小刀峽谷。澳大利亞偏遠的西岸地區擁有一系列海洋和沿岸棲息地,素以地下自然奇觀而著稱。所謂的自然奇觀是指一個地下洞穴和溪流網絡,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寧格魯海岸地區生活着大量鯨鯊和海龜,當地的大珊瑚礁也是世界上距離海岸最近的之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班德曼&&:“這個海岸向人們講述着一個非凡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生物學上的孤立性、氣候變化、大陸移動和環境保護。”

  4.約旦瓦迪拉姆保護區

約旦瓦迪拉姆保護區

  約旦瓦迪拉姆保護區,鐵軌在茫茫荒野上穿行延伸。這片沙漠擁有一系列高聳的岩層、懸崖、拱形結構和峽谷。這裡是行蹤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貝都因人(阿拉伯游牧民)的家園,貝都因人長久以來一直與當地的自然奇蹟和平共處,這也就解釋了拉姆保護區為何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産。這裡的岩畫、碑銘和考古遺址擁有大約1.2萬曆史。

  5.歐洲山毛櫸原始森林

歐洲山毛櫸原始森林

  德國的山毛櫸原始森林是一個仍在進化的林地生態系統,自冰河時代結束以來就成為北半球開拓的殖民地的一部分。5個新增的德國森林——包括照片中這個位於凱勒瓦爾德-埃德湖國家公園的森林——最近加入斯洛伐克和烏克蘭世界遺産海灘森林之列,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林和德國古山毛櫸林世界遺産進一步擴大。

  6.洪都拉斯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護區

洪都拉斯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護區

  照片在洪都拉斯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護區拍攝,安靜的景象遮掩了實際發生的巨大變化。這裡是中美洲僅存的熱帶雨林之一。由於森林砍伐、修建公路、偷獵以及其他人類活動,這個保護區重回《世界瀕危遺産名錄》。2007年,它曾經甩掉這個帽子。聯合國&&,設立瀕危名單部分原因在於鼓勵人們採取措施,改變現狀。
  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護區囊括了普拉塔諾河流域以及其他河流,草木和流水從山坡上奔流而下,奔向加勒比海的紅樹林、瀉湖、沿海草地和海灘。這個保護區座落於白色之城布蘭卡的瑪雅遺址附近,目前仍生活着大約2000名土著居民。

  7.蘇門答臘熱帶雨林的猩猩

蘇門答臘熱帶雨林的猩猩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猩猩,正在山地森林中盪鞦千。這片森林是保護這種瀕危物種的最後同時也是最好的一個機會。蘇門答臘熱帶雨林面積620萬英里(約合250萬公頃),擁有3座國家公園,面對着大面積的森林採伐,這裡越發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避難所。森林砍伐導致這一地區被列為《世界瀕危遺産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班德曼在一份聲明中&&:“這一做法旨在動員國際社會伸出幫助之手,保護地球上這個面臨嚴重威脅的非凡之地。國際社會的努力是確保地球上的著名自然遺産擁有美好未來,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繼續享受它們提供的服務的關鍵。”蘇門答臘熱帶雨林生活着1萬多種植物,大約600種鳥類和200種哺乳動物,包括蘇門答臘虎、犀牛和大象。

  8.印度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的水牛

印度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的水牛

  印度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的居民——例如照片中的水牛——成為成功的世界遺産保護工作的寫照。環境的改善幫助這個保護區甩掉“瀕危世界遺産”的帽子。1992年,種族衝突降臨到這個地處阿薩姆邦喜馬拉雅山丘陵地帶的瀕危世界遺産的頭上,隨着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時間的流逝,森林、濕地和草地逐漸恢復生機和活力。這裡生活着老虎、印度犀牛和大象等動物。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是印度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世界遺産的保護之困 2009-08-26
巴哈伊聖地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8-07-16
過度開發:世界遺産保護面臨挑戰 2008-04-10
巴西利亞:最“年輕”的世界遺産 2008-04-03
世界遺産地通航是喜?是憂? 2008-01-0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