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英國作家格雷厄姆 格林將里加稱為“北方的巴黎”並非偶然。當古典與現代過渡的惟美建築流派風靡歐美大陸時,里加以800座風格迥異、精美獨特的Art Nouveau(新藝術時期)建築,當之無愧地成為歐洲這一時期建築風格的中心。
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共和國首都里加,整座城市的建築之華麗,讓每一位初次造訪這裡的外國人都讚嘆不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授予里加世界文化遺産時的評論中這樣寫道:里加的“新藝術時期”風格建築,無論量與質,皆可稱歐洲之最。的確,能夠擁有超過800座新藝術建築的城市在歐洲屈指可數,里加市中心甚至超過1/3的建築都受到這種世紀之交歐洲風潮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1901年為慶祝里加建城700周年修建了不少新建築,百年後也讓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游客收穫了一場視覺盛宴。
為了里加眾多的新藝術建築,我特意查詢了相關的資料,發現新藝術運動1880年代從法國開始,隨後席捲歐洲和美國,在1890年至1910年達到頂峰,尤其是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達到高潮,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性的設計運動。它最早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厭倦了繁縟的維多利亞風格裝飾和大工業時代帶來的粗糙産品,藝術家們開始尋求新途徑。
新藝術運動的名字源於薩穆爾 賓在巴黎開設的一間名為“新藝術之家”的商店,他在那裏陳列的都是按這種風格所設計的産品。“新藝術運動”這一時期的建築和藝術設計傾向於流暢、婀娜的線條的運用、有機的外形和充滿美感的女性形象,可以説是達到了大眾文化最高點的藝術和設計風格。
這場運動的持續時間不長,不過幾十年而已。但同時期的各門類藝術和設計卻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進而從平面招貼到圖案,從産品到室內設計,從繪畫和雕塑到服裝,“新藝術運動”全範圍興起,被許多批評家和欣賞者看作是藝術和設計方面“最後的歐洲風格”。因為此後,歐洲再也沒有産生像這樣地域範圍影響廣泛的藝術運動,可以説新藝術運動展示了歐洲作為一個統一文化體的最後輝煌。
對於喜愛建築藝術的我,里加簡直就是天堂。儘管天氣多變,不時飄些小雨,但我們還是興致勃勃地按照專門的“新藝術建築”地圖索引找尋着里加為之驕傲的經典。
阿爾伯特街、斯特拉涅庫街和伊麗莎白大街是新藝術建築最集中的區域。我們來到阿爾伯特街轉角處的一所建築,拍攝整個公寓大樓必須要在路口的另一側,因為街道很狹小,每次試圖拍攝這些建築全景都不容易。沿着Kronvalda bulvaris街走到盡頭,一一經過那些古老華麗建築,它們的外立面非常有特色,裝飾性的浮雕石像,從武士、女神、半人半獸、各種動物、植物,甚至斯芬克斯,還有面具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建築的某個部分,讓人吃驚不已。可以説里加這一風格的建築幾乎代表了全世界新藝術派風格的最高成就。
繁華區域的重點建築維護得不錯,至今也仍然在使用,用作使館、公司企業辦事處或者銀行、大學等。而偏僻點的區域,那裏的新藝術時期建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少已經失修,或者正在進行翻修,之後將出賣給新的房主。我看著綠樹掩映下,墻壁上那些木質雕塑,雖破舊而孤單,卻盤桓着過去的風流與奢華氣息,比起主要大街上重新翻修過的嶄新建築來,讓人多了些許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念,也滋生出若干的惆悵。
值得當地人自豪的是,在這些構成世界遺産里加歷史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藝術風格建築中,60%都是由拉脫維亞的建築師設計的,他們在里加的城區街巷裏展示着極富想象力的才能。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拉脫維亞畫家被戲稱為“里加群”,正是他們引領了當時的國際潮流,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媲美巴黎的大都市。
里加,好一個新藝術時期建築的“靈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