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交易所再次成為業內的熱門話題,近日,深圳宣布申報設立深圳保險交易所。此前,上海和四川均已提出了籌建保險交易所計劃,而北京則在2009年便註冊成立了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保險交易所或將有助於建立規範、透明的市場秩序及信息的自由流動;但由於目前國內探路的先行者們在模式選擇及市場培育上仍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保險交易所未來發展的實際意義和效果值得商榷。
四地“競籌” 滬深呼聲最高
作為最早提出該構想的北京保險交易所,據了解其未來的發展側重將在於再保險和保單貼現業務。保單貼現即是壽險保單貼現,指在被保險人生存時轉讓保單所有權,接受轉讓的人成為新的保單受益人和投保人。當保單轉讓後,被保險人死亡時應給付的保險金全數交讓受讓人,保單原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保單貼現的實質,是對保單的現金價值和保額之間差額的一種利益再分配。
在2010年的陸家嘴論壇上,上海市提出建立保險交易所的想法,初步設計為實體場內交易,初期或將以經營再保險交易為主,今後再在此基礎上推進建立保險衍生産品市場。2011年4月,四川金融辦召開專題會議,開始着手設立“以巨災保險作為切入口”的保險交易所。此次,深圳則&&建立“類似於一個産品交易所”,讓各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可以在該&&自由流通,從而解決保險産品的流動性。具體來説,保險交易所將承擔為保險公司之間業務交易搭建&&的任務,並開展再保險、保單轉讓及保險衍生品交易等業務。
四地之中,上海和深圳的呼聲頗高。
7月27日,上海市市長韓正指出,“配合保監會建立保險交易所推進工作小組”,作為上海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五大重點任務,已經排定。籌建保險交易所,完善金融要素市場是上海建設“兩個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
深圳保監局的相關負責人稱,深圳是全國首個保險創新試驗區,有條件研究探索設立保險交易所。深圳金融辦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透露,交易所的建立對於整個行業乃至於一個城市金融中心地位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上海在做,深圳也要做”。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桂浩明認為,從上海來看,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這樣的定位已經確定了,如果要建立一些要素市場,建立保險交易所也是上海爭奪金融高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深圳的優勢在於成熟和完善的市場,在於其聚集了中國比較大的一塊保險資産。而且,在保險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深圳在國內是相對領先的,許多大公司也落戶在深圳。從這些角度來看,“兩個地方各有各的優勢,到最後結果如何就取決於中央的總體安排,金融部門可能有一個統籌的考慮。”桂浩明説。
交易所助力市場規範化、透明化
北京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王憲章&&,交易所這種扁平化低成本的創新營運模式會帶給保險市場一次新的嘗試。
業內人士認為,保險交易所代表的規範、透明及信息的自由流動是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方向。“保險交易所帶來的好處是規範”,上海保險交易所建設研究課題組組長徐文虎指出:“目前保險業的形象欠佳,保險交易的模式比較落後。規範之後,信息的透明度變高,交易流程有也法律保障。”其次,信息在一定的&&間的流動也將更加自由。
美國再保險經營公司副總裁喬瑟夫認為,中國成立保險交易所,將是大勢所趨。他説:“保險交易所是保險業的創新,可以拉動中國保險業的持續增長,給中國不同的保險公司提供交流合作的&&,同時也可以為中國保險行業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
不過,對比歷史悠久的各類保險企業,保險交易所在世界尚屬新生事物,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微博上&&,“紐約保險交易所1980年成立,主要業務是各種類別的再保險業務、美國之外的各種直接業務、國內的直接業務(被紐約自由貿易區拒保的業務)。交易所開業以來,絕大部分是再保險業務,直接業務極少。1986年紐交所有5家承保組合宣布破産,1987年開始停止接受新業務和續保,1988年全面關門歇業。”英國倫敦的“勞合社”雖然影響頗大,且具有保險交易所的某些屬性,但偏向協會性質,在交易上不夠“純粹”。
頗多難題待解 機構靜觀其變
對於試圖探路的國內保險交易所,業內人士認為需要分工專業、數量眾多的保險中介機構,規範、透明的保險交易&&以及眾多的承保及再保險公司作為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保險交易所的交易標的必須具有可行性,但目前來説,無論是從事原保險、再保險還是保險衍生品業務,均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郝演蘇在微博上&&,保險業可交易項目大體有四:壽險保單貼現、風險債券交易、臨分業務交易和經紀人採購保單。目前,壽險保單貼現缺乏法律保障、風險債券衍生模式缺乏市場基礎、優質臨分業務無需進場交易、全國保險經紀保費規模不足2%。要將構想變現實,實事求是最重要,否則又要成笑料!
以保單貼現業務為例,記者詢問北京多家保險公司得知,該業務在國內基本屬於空白點。中國人壽有關人員&&,這既不屬於資産管理的業務範疇,又不屬於保單借款範疇,也沒有專門科目,目前還沒有發現有這樣的業務需求。
又如巨災風險證券化,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巨災風險證券化還處於理論論證階段,現階段成立與此相關的保險期貨交易所可能性不大。“就保險衍生産品業務而言,保險資産證券化是風險、負債的證券化,亦即將風險打包出售。但是目前國內沒有哪個場所可對這類産品進行交易。”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説。
就再保險業務而言,據了解,該業務成功的關鍵在於市場需求,若需求不旺、交投不活躍,參與機構就不會有很大積極性。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財産再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為154億元左右,佔同期國內財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僅為4%左右。有外資再保險公司曾就此&&,目前他們在中國的業務量還“吃不飽”,沒太多必要拿去做交易。
也許正因為如此,雖然目前京滬深蜀四地競相申辦保險交易所,但保險機構大多未對此表露太多熱情。有業內人士&&,保險交易所的設立並非一哄而上的事情,就目前中國保險業發展現狀,保險交易所的實際意義和效果仍值得商榷。“幾地申辦保險交易所,主營方向都還沒有確定,在看不到實際意義之前,保險公司應該不會更多地參與討論。”上述中國人壽相關人士&&。
對此,郝演蘇認為,地方政府爭相設立保險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場,主要目的是吸引各類資金的聚集。“目前沒有經驗,沒有對比。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交易所的&&是否被認可,需要市場來檢驗。”郝演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