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恒生賬戶欲知理財品收益有難度
2011-08-26   作者:記者 張莫 實習記者 王璐/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記者 陳曉偉 攝

    網站信息披露不完整,打電話查詢,則被告知“若未在該行開設賬戶,則無法查詢到該行到期産品的收益率”。《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銀行不予披露到期産品收益率或選擇性披露産品收益率在外資行中並不鮮見。為此,業內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對此有統一的規定,以便潛在投資人長期觀察,做出更科學的投資決策。

  “如果您沒開戶或者沒做過理財的話,我們沒辦法給您提供準確信息”

  近期,銀率網原創文章報道顯示,用戶薛先生反映:“由於看到近日理財産品收益排行榜中外資行的理財産品收益較高,所以打算購買一些外資行的理財産品。但是在進行詢問過程中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有多家外資行&&需要先在本行開戶後才能了解外資行過往産品的投資及收益情況。”薛先生對此很不解,“銀行過往産品的投資收益情況是反映銀行理財能力的一個重要參考,如果投資者不了解又怎麼會隨便在一家銀行開戶乃至進行投資呢?”
  據此,銀率網對外資銀行到期産品的披露情況進行了摸底跟蹤,併發現確有某些外資銀行存在着薛先生所説的信息披露不完整的問題。以恒生銀行為例,截至2011年7月22日,恒生銀行官網《近期部分理財産品到期表現一覽》披露了從2010年7月14日至2011年5月11日到期的部分産品收益情況。而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恒生銀行於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22日到期的産品共有29款,披露到期收益的産品為19款,産品披露率為65.5%。銀率網就此&&了恒生銀行的工作人員,希望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不過,當電話最終被打到一位理財經理處時,該理財經理稱,“根據內部規定,沒有在恒生銀行開立賬戶的諮詢者,不能被告知實際收益”。
  《經濟參考報》記者8月25日以客戶身份撥打了恒生客服熱線,欲查詢理財産品到期實際收益率情況。
  記者先是被告知“要專門找負責投資理財的員工了解詳細情況”。隨即,恒生客服人員詢問記者“是否在恒生開過戶”,記者&&“沒有,想先了解下情況”。該客服&&,“銀行負責投資理財部門的員工大多是面對面和客戶交流,可能沒時間接電話”,並稱“可留下電話讓他們直接&&你”。在記者的一再堅持下,該客服人員告訴了記者北京分行的電話,記者則根據電話提示選擇了優越理財的一位理財經理進行諮詢。這位理財經理同樣詢問記者“是否有該行賬戶”,記者&&“沒有”,理財經理則&&,“不好意思,我們只為賬戶持有人提供這個服務,抱歉”。記者又問,“如果我想得知的話,是開戶後才能查詢嗎?”理財經理回答,“對,做過理財的客人我們能夠看到他們賬戶的表現情況,如果您沒開戶或者沒做過理財的話,我們沒辦法給您提供準確信息……我們到期産品的實際收益率不會公布在網上,如果您對我們的産品感興趣的話,可以到我們行裏來了解。”
  《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事於8月25日採訪了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恒生中國在書面回復中&&,“恒生中國一直嚴格遵循監管機構關於理財産品信息披露的規定:在理財計劃銷售文件和宣傳資料中提供全面、完整的理財計劃相關信息,進行充分的銷售前信息披露。恒生中國在理財産品銷售的前期、中期以及整個過程,都會和客戶保持溝通。在理財産品銷售的前期,本行通過問卷,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並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向客戶提供相應的産品作選擇;在客戶購買産品後,亦會定期和客戶溝通産品的收益表現。因投資市場及環境多變、産品結構等因素,過往産品的收益不能夠作為客戶投資的決策基礎,恒生中國亦沒有開立賬戶才透露過往産品實際收益的做法。”

  了解外資銀行産品收益率普遍需“面談”

  是否無賬戶了解過往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比較困難?《經濟參考報》就此同樣以客戶身份採訪了其他幾家外資銀行。
  就花旗銀行而言,記者在其官網上未能查詢到其理財産品的收益情況。記者隨後撥打了其客服熱線,被告知網上確實沒有公布理財産品的收益情況,需要了解詳細情況需詢問分行。隨後,記者撥打了該行北京分行電話,諮詢同樣問題,客服詢問記者“是否已在花旗銀行開戶”,記者&&“沒有”,客服&&“不能查詢”,不過強調“並非未開戶者就不能告知實際收益,可預約理財經理到銀行面談,這樣可了解到産品的實際收益率,而通過電話則無法告知”。
  東亞銀行方面,其網站上可查詢到理財産品的介紹,但並未披露詳細的收益情況。記者致電北京分行理財經理,該理財經理&&,“網站上並不公布到期理財産品收益情況,並指出這個到期收益情況在投資時只能做個參考,需要了解詳細情況最好到分行面談”。
  相比之下,渣打銀行的網站上則有比較明確的産品歷史表現披露。

  銀行有“擦邊球”嫌疑 呼喚統一披露規範

  銀率網理財産品分析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銀行不予披露到期産品收益率或者選擇性披露理財産品收益率在外資銀行中比較普遍,少數中資銀行也會有這種現象。該分析師稱,銀行不予披露到期産品收益率或者選擇性披露理財産品收益率以及只有在銀行開立賬戶才能得知理財産品到期收益率的規定有失公允。投資者不能很好的行使知情權。
  銀率網理財産品分析師分析稱,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資銀行理財産品零收益、負收益甚鉅額虧損的數據頻頻曝光於媒體,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金融危機後,銀行採用不予披露到期産品收益率或者選擇性披露理財産品收益率的方式或許與此有關。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銀行的這種做法是打“擦邊球”。按道理説,銀行到期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應當是對外公布的,但是某些銀行可能會認為有些産品募集範圍不是特別大,涉及的投資者不是很多,所以選擇對投資者進行定向公布。除此之外,銀行只披露高收益率理財産品信息的做法,還可能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誰都希望對外説好的。雖然銀行有他的解釋,但我認為對於銀行産品的收益率到底是公開公布還是定向公布,監管部門應該有一個統一準確的規定。要不就公開公布全部信息,要不就全部定向公布,而不是説挑選收益率高的産品公布,希望監管機構以及銀行業協會等行業機構能夠對此予以規範。
  口碑理財網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也指出,銀行理財産品類似於公募基金,建議應參考基金監管辦法,在存續期內,定期公布收益情況,便於潛在投資人長期觀察,做出更科學的投資決策。
  一位銀監會工作人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理財産品過往産品的信息披露應該是面向全部客戶,不過也要參閱具體相應的文件。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上市公司搶購銀行理財産品 2011-08-25
挂鉤黃金理財産品最高收益達142% 2011-08-24
網銀專屬理財産品最近很火爆 2011-08-24
超短期理財産品發行量和收益雙降 2011-08-23
100倍杠桿的“理財産品”風險高 2011-08-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