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虛增存款的方法較多,但當下銀行之所以願意利用貸款來操作,原因是貸款收益相比存款更高。儘管從銀行貸款的融資成本較高,企業仍願意配合銀行做大存款規模,主要是因為可獲得貸款且其成本依然遠低於民間拆借市場的融資成本。
貸款並非是真的放貸,存款也可能是“注水”存款。
多位商業銀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在存款考核壓力下,一些銀行熱衷與企業聯手做大存款規模,而在緊縮環境下一“貸”難求的企業也不得不配合銀行以便獲得貸款。
真假存貸款
“比如銀行貸1億元給A企業,A企業把這1億元拿到該銀行做定期存款,然後以存單質押給銀行,銀行再貸給A企業比如説8000萬元。A企業可以暫時把8000萬元裏面的5000萬元又存在該銀行。這樣繞了一圈的結果是銀行的存款從1億元莫名其妙變成了1.5億元。這是銀行虛增存款的一個方式。”某城商行中小企業部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銀行虛增存款的方法較多,而當下銀行之所以願意利用貸款來操作,原因是貸款收益相比存款更高。陽能科技董事長許玉提向記者透露,現在銀行貸款利率令人咋舌,某銀行提出的貸款利率已達到基準利率的1.4倍。
儘管如此,一些企業為了獲得貸款,還是接受了銀行提出的高利率條件。而如若接受銀行提出的配合其操作放大存款的要求,企業所付出的實質融資成本還將更高。
按照上述操作手法,A企業實際只用款5000萬元,卻付出了1.5億貸款本金的利息,融資成本大大提高,但依然遠低於民間拆借市場的融資成本。據了解,目前民間拆借月息高達4%~6%(相當於年息48%~72%),更高者月息甚至達到了10%。
此前,類似虛增存款的操作手法在行業內並不鮮見。2009年票據融資猛增背後就暗藏着利用票據業務做大存貸款業務規模的手段。如今,隨着信貸規模受限,利用票據貼現做大存款規模的手法已基本不再使用。
“票據貼現的手法現在很少用了,主要是各家銀行因信貸規模緊張,普遍不願意貼現。”深圳某股份制銀行信貸經理告訴記者。7月份受到信貸規模緊張影響,當月人民幣貸款僅新增4926億元,低於市場預期。
風險不小
儘管上述操作表面上並無問題,但對銀行而言,操作此類業務實際上依然蘊藏較大的監管風險。按照去年以來全面實施的“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單筆金額超過項目總投資5%或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固定資産貸款應採用貸款人受託支付方式;與借款人新建立信貸業務關係且借款人信用狀況一般,或者支付對象明確且單筆支付金額較大的流動資金貸款須採用貸款人受託支付的方式。
據了解,一些銀行大多利用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來進行上述放大存款的操作。這一方面是由於流動資金貸款,對受託支付的起始金額並沒有明確要求;另一方面是按照受託支付的規定,將貸款支付給收款方而非貸款企業,最終企業還是有辦法把貸款轉回來。
“比如有些企業和供貨商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在貸款審核通過後,銀行將貸款打到供貨商的賬戶用於支付貨款。供貨商倒騰一下再以某個名義轉回貸款企業的賬戶。”上述信貸經理稱。
不僅如此,對企業而言,這種做法同樣也蘊含風險。在沒有實質貿易往來的情況下向供貨商打款,企業將承擔供貨商的履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