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繁榮背後現隱憂
2011-08-22   作者:  來源:金融時報
 
【字號

    伴隨着國內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和資金規模的急劇膨脹,銀行理財産品的運作模式經歷了巨大轉變,逐漸由單純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的簡單“一對一”運作演變為以主動管理為特點的“資産池”模式。但由於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産池”理財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嚴格防控風險的前提下穩健發展至關重要。
  記者李嵐以攬儲為目的的銀行理財産品“大戰”最近開始降溫———
  由於有消息稱銀監會將控制商業銀行發行超短期理財産品,期限在一週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可能將被叫停,近期一週內的超短期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已經在逐步減少,而且預期收益率也出現下降。
  最新數據顯示,8月11日至17日一週,共17家銀行發行了252隻理財産品,較上周增加了37隻。其中,組合投資類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高達六成。值得注意的是,一週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只有15隻,預期年收益率最高的也只有3.6%,與之前動輒5%以上的預期收益有了較大的回落。
  據了解,超短期理財産品一般具有預期收益高、流動性好的特點,在月末、季末或者節假日推出,既能滿足一些手中有閒置資金的投資者,同時又可滿足銀行攬儲的需求,因而備受商業銀行青睞。然而,為爭奪存款資源,尤其是為了在月末季末衝時點,一些銀行大量發行的超短期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産品,往往需要動用其他的收益來源來兌付客戶的收益,正是這種惡性競爭態勢的日益明顯引發了監管層擔憂。
  對此業內人士&&,伴隨着國內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和資金規模的急劇膨脹,銀行理財産品的運作模式經歷了巨大轉變,逐漸由單純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的簡單“一對一”運作演變為以主動管理為特點的“資産池”模式。但由於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産池”理財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嚴格防控風險的前提下穩健發展至關重要。

  理財創新:大銀行成主力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産品中心統計,2011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902款理財産品,超過2010年全年發行量的80%,累計募集資金8.5萬億元。這一金額不僅遠高於同期基金、券商和陽光私募2151億元的發行量,甚至還高於同期商業銀行約4.2萬億元的累計新增貸款。
  其中,五大國有控股銀行表現突出,理財産品發售動力最高的是交通銀行,中行和工行分列第2位和第4位;市場規模最大的是農行,建行、中行排在第3、4位;從收益能力、風險水平、多樣化程度等方面的綜合排名考量,則交行、中行、農行位居前三甲。
  在産品創新方面,大型銀行也是可圈可點。其中,工行推出的“期酒收益權信託理財産品”和農行發行的一款雙挂鉤類理財産品“‘金鑰匙如意’匯率挂鉤2011年第51期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産品”受到市場歡迎。
  理財專家稱,工行推出的這款以白酒為投資對象的理財産品,其實質是將能夠産生現金流的資産轉化為可交易的金融産品,符合了“資産證券化”的本質。而農行上述産品的最大特色是,標的資産同時挂鉤澳元兌美元兌日元匯率,並採用雙區間觸發結構;而三個月的期限設計則符合目前産品短期化的流行趨勢。
  除産品創新外,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創新開始探路“銀期合作”模式。由於股市、樓市投資機會減少,去年上市的股指期貨成了銀行理財産品設計的新目標。加之“期貨投資諮詢業務”即將推出,期貨公司從事理財顧問的意願也比較強烈。在此背景下,各商業銀行與期貨公司合作模式漸起,策劃並陸續推出了股指期貨套利類理財産品。專家分析,由於“銀期合作”類可以歸到私募産品或高端私人銀行産品,而目前財富管理市場中的中高端客戶對於此類産品的需求很大,因而此種合作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據了解,在當前資産規模增長受限、流動性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往往將債券、貸款、票據等打包成理財産品,通過壓縮表內資産以獲取業務發展空間和流動性支持。這種“資産池”模式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商業銀行主流的資産管理模式,並在優化銀行傳統業務結構、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以及促進金融産品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繁榮背後:問題不容忽視

  應該説,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在今年上半年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速度。然而,業內專家指出,繁榮的背後仍隱藏着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運用理財開展委託貸款,預期收益率高企、存在惡性競爭傾向,通過建立“資産池”獲取期限錯配利差,購買他行或本行理財産品逃避監管指標等。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發售“資産池”理財産品3200餘款,佔銀行理財市場份額的近40%。而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專項調研組的一項調研結果表明,目前,商業銀行均會在“資産池”中配置一定信貸資産。其中,一些穩健型商業銀行的“資産池”中信貸資産的配置比例約為10%,而某些相對激進的商業銀行可達到60%至70%。這些信貸資産或為新增貸款或為存量貸款,其中也不乏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
  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攬存吸儲,銀行理財産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7天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飆升,甚至超過了1年期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業內人士稱,正是憑藉滾動發行、動態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點,“資産池”理財産品演變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吸納工具和資産負債調節工具。
  據悉,“資産池”理財産品通常採用滾動發售、集合運作的資金募集方式。為保證理財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銀行往往會連續發售理財産品和到期續發理財産品,這樣,理財産品在募集期或到期後可以形成短期存款沉澱,從而形成持續不斷的現金流,有助於緩解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壓力。
  特別是,在負利率、股市低迷和樓市限購的背景下,收益較高且穩定的理財産品無疑成為市場的新寵。然而,理財産品市場利率競爭的加劇,使得商業銀行在“保市場”和“增利潤”之間陷入兩難。收益率越高越意味着銀行不得不採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進而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為了對銀行理財産品進行規範治理,今年6月末,銀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爾後,7月5日又下發了一份針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規範的會議紀要,要求銀行對包括理財“資産池”中涉及委託貸款、信託轉讓、信貸資産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等在內的違規行為進行自查整改。
  應該説,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産池”理財業務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其健康合理的發展對國內理財業務的創新,以及財富管理行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業內專家建議,一方面,應搭建理財産品風險“防火墻”,真正做到表內資産與表外資産的風險隔離,促使理財産品真正成為銀行通過風險與收益的轉移方式來改變自身經營模式及分散風險的規範舉措;另一方面,構建“資産池”理財業務的系統性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銀行理財産品市場的法律制度約束,加強對理財産品的監督管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王岐山:密切關注民間借貸 規範理財産品 2011-08-22
光大陽光理財 2011-08-22
工行北京分行發行首期金融@家電子銀行專屬理財産品 2011-08-19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1-08-19] 2011-08-19
海通集合理財今年全覆沒 過半産品列倒數 2011-08-18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