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放貸受阻 理財品高收益難續
2011-08-18   作者:鄭智 張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6月末,銀監會叫停銀行理財資金髮放委託貸款和通過投資信託受(收)益權曲線放貸後,高達2萬億-3萬億的銀行理財資金資産配置壓力陡然增加。
    “滾存利潤已經在往外放了,如果這兩三千萬放完,資産池收益沒有改善,就只能全線下調理財産品收益率了。”一家股份制行理財業務負責人對本報&&。
    如果把“資金池 資産池”理財産品比作一個模擬銀行,這個銀行已經在虧錢了,這也意味着,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達到7%-8%的神話再難上演。
    新的監管政策,實際上是把銀行理財資金從信貸市場驅除,重新趕回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而在這兩個市場上,獲得長期穩定的高收益難度很大。
    “6月末SHIBOR曾衝高到7%以上,但現在已經一路下行了,因此,靠配置同業存款,獲得高收益也不現實了。”一位國有大行理財業務負責人&&。

    高度偏好放貸

    銀信合作新規&&之後,銀行一直在思考用別的方法放貸。
    銀行不能直接發理財産品募集資金去放貸款,於是找來信託,這就是已經被懲罰性監管的融資類銀信合作。銀行發理財産品募集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對銀行指定的客戶發放信託貸款或購買指定的信貸資産。
    銀信合作新規&&後,融資類銀信合作受阻,銀行沿着兩條路徑創新,一是繼續沿用信託平台,利用信託受(收)益權的概念做文章,二是拋開信託平台,直接做委託貸款。
    前一種實際是對傳統信貸類銀信合作的改進,交易結構為:資産管理公司(或央企的財務公司)將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用於發放一筆信託貸款,獲得一個“信託受(收)益權”,然後,銀行理財資金向其購買此“受(收)益權”。
  在這個交易結構中,接受貸款的企業都是銀行事先找好的,資産管理公司(或央企的財務公司)只是賺取一點手續費,其本質是銀行通過信託公司放貸款,但銀行以自己投資的是“信託受(收)益權”而非信貸資産為由,拒不承認這是融資類銀信合作。
  委託貸款的模式則更為激進,比如總行募集的理財資金直接委託分行放貸款,稍微隱蔽的做法是兩家銀行“對倒”,A銀行理財資金委託給B銀行放貸款,貸款客戶A銀行指定,B銀行的理財資金委託給A銀行放貸款,貸款客戶B銀行指定。
  但是這兩種模式目前已經被銀監會叫停,銀行理財資金曲線放貸的路暫時被堵死,新的模式又沒有創新出來,銀行理財資金遂集體感受到資産配置壓力陡增。
  壓力的另一個來源是,信託通道要價越來越高,《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後,銀信合作業務高額佔用信託公司凈資本,信託公司轉型自主管理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不願再收取低廉的手續費,充當銀行的通道。

  高收益難再續

  6月中下旬,股份制銀行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曾達到百分之七八,部分原因是拜同業存款利率飆升所賜。由於央行一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銀行存貸比高企,資金異常緊張,遂高息吸收同業存款。銀行理財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轉而高息存入銀行,可以是本行也可以是他行。
  高收益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通過理財配合拉存款,而在“資金池 資産池”的操作模式下,銀行可以輕易操縱理財産品的收益。
“資金池 資産池”模式下,每只理財産品並不對應特定的資産組合,而是混合在一個大資金池裏,資金池不斷有資金流進流出,對應一個動態調整的資産池。因而,只要付給投資者的收益不要超過資産池裏各類資産的加權平均收益,“資金池 資産池”就能持續運轉。
  “資金池 資産池”常年運作下來,有一塊滾存利潤,即資産池收益超過付給投資者收益的部分。銀行利用這塊資金,可以隨意調節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即當市場利率高企的時候,調高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而資産池的收益不見得有顯著上升,那麼銀行就釋放部分滾存利潤,予以補貼。
  6月末銀監會召集主要商業銀行開會,叫停理財資金髮放委託貸款和通過投資信託受益權曲線放貸後,理財資金的投資範圍大幅收窄,而進入7月後,同業存款利率一路下行,導致資産池收益率縮水。
  而另一方面,隨着CPI一路攀升,市場利率水平陡升,一家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如果比其它銀行低,理財資金很快搬家,多數銀行從7月開始釋放滾存利潤或減少自己的管理費收入,勉力維持理財産品的高收益。
  但是,滾存利潤一旦釋放完,管理費再無下調空間,銀行將被迫全線下調理財産品收益率。“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銀行已經有心無力了,都在陸續下調收益率。”前述國有大行理財業務負責人&&。
  以建設銀行的“利得盈債券型理財産品”為例,其6月28日發售的第31期,期限21天,年化收益4.50%,而8月16日發售的第45期,期限14天,年化收益僅2.70%。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投資者三問銀行理財 高收益成空 2011-08-17
銀行理財投向尚需透明化 2011-08-17
金價大漲銀行理財收益反降 提防收益陷阱 2011-08-12
美債信用被降 銀行理財是否受累 2011-08-11
監管層規範銀行理財 超短産品或遭禁 2011-08-10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