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投向尚需透明化
2011-08-17   作者:唐曜華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發行火爆,成為吸金大戶。不過,一些銀行理財産品卻沒能實現預期的高收益,僅僅實現保本,也就是説這些銀行理財産品實現了零收益。
  這也令很多人認為銀行每逢關鍵時間點推出的理財産品有套存款的嫌疑。而令認購了零收益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者更加困擾的是,預期最高收益率那麼高,怎麼到期卻只獲得了零收益呢?
  筆者注意到,出現零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一般是保本浮動收益型結構理財産品。此類産品到期收益至少有兩種情形,要麼有一定收益,要麼零收益。
  由於挂鉤標的的表現通常公開透明,只要理財産品一到期,其收益率就可以依據産品説明書載明的公式計算出來,銀行實在沒有操作的空間。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簡單明了看到一些結構性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反映的是真實收益率。
  可見,大家對銀行高收益率理財産品的懷疑,歸根究底是大量銀行理財産品投向不透明所造成的。對於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高收益率,銀行並不會特別説明是如何實現的,以及這樣的高收益又伴隨怎樣的高風險。
  儘管大多數銀行理財産品憑藉優秀的理財能力實現較高收益,但也不乏一些超短期限的理財産品,在同業拆借利率等市場利率維持低位的情況下,仍開出較高的、吸引眼球的高收益,這就難以擺脫“套存款”的嫌疑了。或許只有提高透明度,才能真正證明銀行的“清白”。
  今年以來,高通脹預期激發了居民投資熱情,抗通脹、實現資産保值增值成為多數人的心願。在股市慘澹、樓市限購之下,主打穩健型理財的銀行理財産品成為了投資者的不二選擇。有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吸金超過8萬億元,對基金等理財機構造成了一定衝擊。
  某種程度上講,銀行理財産品的蓬勃發展擠佔了其他理財機構的市場份額。如,銀行理財産品超40%的比例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對債券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集合理財計劃等形成了替代效應。不過,一旦股市回暖,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計劃在證券投資方面的優勢將有所體現,而銀行並不擅長證券投資。或許到時候,其他機構對銀行的抱怨和非議就會減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金價大漲銀行理財收益反降 提防收益陷阱 2011-08-12
美債信用被降 銀行理財是否受累 2011-08-11
監管層規範銀行理財 超短産品或遭禁 2011-08-10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1-08-05] 2011-08-05
預期收益成浮雲 平安銀行理財品虧逾三成 2011-08-0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