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理財偏好新基金 常短期持有
2011-08-11   作者:徐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基金一直是券商集合理財産品重要的資産配置品種,但近一年多以來,券商理財産品對基金的投資卻有所“變味”。一方面券商集合理財産品對基金品種的整體配置比例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對於在所有基金的配置範圍中,新基金的投資比例卻在上升,但持有期限並不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個別“專業”參與新基金申購的“幫忙”理財産品早已暗地滋生,以此來換得基金分倉。
    原本作為投資工具的公募基金,在部分券商的眼中似乎已漸漸淪為斂財工具;而投資者原本用於申購這些理財産品的資金,卻成為其賣給基金“人情”的免費砝碼。券商理財産品認購新基金,同時獲得認購資金數十倍的基金分倉。

  券商理財偏好新基金

  目前券商集合理財産品投向基金的10塊錢中,至少有1塊錢買了新基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券商理財産品二季度末持倉情況統計後發現,其中持有的二季度新發行的基金産品有38個品種 (債券基金A/B/C份額分開計算),如果將一季度發行的次新基金也納入統計,這一數字則達到53隻,覆蓋到所有投資的基金品種的兩成多。
  而從絕對投資金額來看,二季度末券商理財産品持有的新基金市值為12.71億元,佔持有所有基金産品市值的10%。
  需要説明的是,因為券商理財産品季度報告只披露了前十大持倉品種,因此考慮到可能未披露的品種,新基金的投資佔比可能更大。
  雖然現在可選的基金品種較前幾年已經大為豐富,但更多的券商理財産品,尤其是以基金投資為主的FOF産品(基金中的基金)用於認購剛發行的新基金産品的資金比例卻更大了。
    這一比例在2009年末的時候上升到8%左右,並在2010年後穩定在10%以上;然而在2008年末時,則不到2%;在2007年末的券商集合理財産品資産組合中,則無一是新發行的基金。
  然而相反的是,券商理財産品近年來對基金的整體配置比例卻是呈下降趨勢。
  2008年末,券商理財産品資産配置中基金的比例為37%為其第一大資産;到2009年末下降到25%,2010年末進一步縮減至18%;而時至2010年中,這一比例降低到14%。
  不難看出,基金在券商理財産品資産配置中越來越被“邊緣化”,然而其對新基金的偏好卻在上升。

  短期持有 “打新”換分倉最高1:70

  更值得注意的是,券商集合理財産品對新基金的持有周期通常很短,一個季度後的季報中往往便再難覓其蹤影。
    今年一季度末券商集合理財産品持倉中的23隻新基金,在三個月後仍被持有的只剩下13隻,其中還有多只為封閉式債基。
  從券商理財産品整體對基金投資逐漸淡漠的態度,以及對新基金高企的“換手率”,很難得出其對新基金偏好的合理解釋。
  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界了解到,部分券商理財産品熱衷申購新基金的目的或並不“單純”。
  “這就是所謂的"幫忙資金",在新基金髮行時幫忙衝量。”有基金業人士&&,除了券商自有資金,理財産品的資金越來越多涉足到此功用。“有的券商發行理財産品的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來給新基金衝量的。”
  用理財産品的資金申購新基金,顯然是無本買賣,即使有所折損也被看做正當交易中的“市場風險”。
  對於券商而言,這當然也不是不計回報的幫忙。“通常的規矩是按申購資金1:20給予券商分倉。”該人士透露,基金公司用交易佣金給予回報已是明明白白的潛規則。
  而更有業內人士&&,分倉比例有水漲船高之勢,“甚至可以達到1:60、1:70”。
  即便以1:20的保守數據算,僅僅今年二季度末券商理財産品持有的12.71億元新基金,便可交換254億元規模的交易分倉,以萬分之八的交易佣金費用計算,券商可以因此得利2032萬元。
  而由於這只是券商集合理財的季度末持倉情況,如果資金循環滾動,這一數字還可能成倍放大。

  新基金業績平平

  券商集合理財産品遴選出的新基金是否給他們帶來了好收益呢?
    截至8月5日,券商集合理財産品持倉中的38隻新基金成立以來平均收益為-1%,其中表現最好的凈值增長1.9%,跌幅最大的則已跌去6.82%。
  有券商資産管理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基金産品由於沒有過往投資業績和投資風格所考,通常謹慎的機構投資者會更偏向於投資老基金産品。
  尤其在投資偏股型基金時,機構投資者會跟基金經理做深入交流並對基金的持股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結合自身的研究判斷其投資邏輯的可靠性以及是否切合當前市場形勢。而對於新基金産品,投資人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則較為有限。
  另一方面,新基金的募集和建倉期對於機構投資者也存在一定時間成本,“如果是考慮到市場波動風險,大可以轉而配置其他品種。”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次新基金苦撐面值 虧損包袱公司背不起 2011-07-28
基金有效賬戶連降3年 機構成新基金資金來源 2011-07-27
部分次新基金規模縮水逾90% 2011-07-15
審批進度放緩 新基金苦等準生證 2011-07-14
新基金密集發行 銷售效果難樂觀 2011-07-08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