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連發 滬多銀行暫停票據理財
2011-08-03   作者:徐子莫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在上海調查獲悉,多家商業銀行的票據理財業務已暫停。
  “主要是監管層針對票據業務下發了幾份文件,我們只能把票據理財給暫停了,但有一些銀行還在做票據理財業務。”國內某上市銀行票據中心人員&&。
  除部分商業銀行,一些股份制銀行交易員對記者&&,因信貸額度緊張,其銀行也暫停了轉貼業務。

    票據理財隱匿迷霧

  上海某銀行票據中心業務經理透露:“此前銀監會發文,禁止的是融資類資産進入理財資産池,因融資類資産也包括票據資産,很多銀行比較擔心,所以就把票據理財給暫停了。但還是有幾家銀行在做該(理財)業務。”
  國內票據專家徐星發&&,由於銀行將不同種類和期限的理財産品募集而來的資金,投資到涵蓋債券、票據、信貸資産等多種資産,無法實現資金和産品的一一對應,無法實現單個産品的風險控制和價值核算,此次監管部門檢查票據理財,主要是擬禁止融資類資産進入銀行的理財資産池。
  “票據理財産品是捆綁還是打包銷售?究竟是否需要背書?是否可以轉貼?這些都沒有明確指出,風險顯而易見。”某票據權威人士稱。
  票據以其低風險性和靈活性,一直被各銀行視為 “黃金業務”,在整體信貸規模趨緊情況下,不少銀行亦摸索出騰挪之道,做大票據資産。
  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即承兌匯票)3.6萬億元,同比增長31.7%。2010年末未到期商業匯票餘額5.6萬億元。
  同樣來自央行的數據,2010年末,票據融資額達1.48萬億元。融資額與到期餘額相差4.12萬億元,而這筆“消失”的票據各家銀行都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
  徐星發&&:“票據周轉越來越快,每個季度交易量都有增長,餘額卻越來越少。囤票的目的是為了消規模,但是監管層喊停消規模後,這部分票據也沒有顯現出來。”
  “按照7.5萬億元的信貸規模估算,預計今年承兌匯票未到期餘額達14萬億元。”徐星發説。

  銀監會嚴禁異地辦理票據

  上述銀行票據中心業務經理&&,其實是銀監會辦公廳在6月末就給各地銀監局發布銀行承兌匯票的文件。這份文件主要針對的是票據案件風險提示。
  在文件中,其明確註明“嚴禁貼現資金直接轉回出票人賬戶;杜絕隨身攜帶票據和印章,憑傳真和電話指揮劃款,事後補辦貼現資料和劃款憑證的情況,嚴禁機構異地辦理票據。”
  “對於銀監會説的"嚴禁機構異地辦理票據"我們並不太理解。是不能異地開票,還是不能異地貼現?轉貼又是怎麼一個説法?”某國有大行對公業務部人士質疑説。
  徐星發認為,票據作為信用貨幣,在很大程度上盤活了銀行信貸資産。“發達地區拿票,落後地區貼現,一個缺信貸,一個信貸資産還有富餘。一轉一貼就把錢給盤活了。”
  “嚴禁機構異地辦理票據,矛頭應該是指向河南農信社。”上海一位票據中介人士&&,由於河南等地一些農信社利用會計漏洞,可以幫交易對手銀行隱藏貸款規模,所以被叫停了不規範的票據操作。
  他稱,目前河南農信社已全面叫停票據業務,“此次有關部門是一刀切,(農信社票據業務)都停了一個多月了,大家人心惶惶的,不敢開展業務”。
  但他對禁止異地辦理票據也&&不解,“紙質的票據本來就有流通的需要,是禁止機構去外地直貼收票,還是禁止到外地轉貼現?”

  利率高企凸顯資金面仍緊

  由於此前被隱藏的票據規模需要消化,同時銀行信貸額度收緊導致銀行不願收票,以及票據理財的出口被堵,目前票據直貼和轉貼利率持續高企。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統計的上周數據顯示,7月22日~7月28日回購報價最高8.64%,而轉貼報價最高已達10.2%的高位,創下年初以來新高。上周股份制商業銀行回購和轉貼報價最為活躍,報價金額分別為255億、207億,佔總報價43%、44%。回購報價額最大的省份為遼寧,報價金額共96億,佔總報價16%;轉貼報價額最大的省份為廣東,報價金額共84億,佔總報價18%。
  上海某票據中介業務員透露:“7月19日是6個月期票據的到期日,各家都想拋票,而收票的銀行比較少,有的甚至都不收,利率卻一直下不來。”
  “8月如果不提準、不加息,利率可能會下來點,但市場總會出人意料。”一大行對公部門人士認為,“以往都是6個月期票到期,利率很低。今年價格下不來,而且轉貼一度達到年息10%左右,説明資金面還是很緊張。”
  徐星發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大行對貼現利率的定價有明顯差異,通常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利率較低,而中小金融機構利率也低於大的金融機構。
  “由於轉貼現利率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調整有關,致使貼現、轉貼現之間的利差空間時有擴大或縮小。貸款規模有時具有稀缺性,也直接影響着貼現利率和轉貼現的利率定價。”徐星發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利率票據理財産品均為正收益 2011-07-12
票據理財或成銀行資産騰挪新途徑 2011-01-1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