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貼息存款只為“衝量”
2011-08-03   作者:張妍婷 俞萍麗  來源:浙江在線
 
【字號

    銀行貼息存款,只為月末、季度末衝量。這些高息攬儲的背後,活躍着一批存款中介,或稱資金掮客,他們有以擔保公司的名義出現,也有以投資公司的名義現身,游走在資金的邊緣地帶。
   “存款中介”活躍於急需存款的銀行與擁有大量閒置資金的投資者之間,從中謀利。不過,這一行業畢竟是灰色地帶,見不得陽光。偶爾有個閃失,不受法律保護,也無處申訴,只能自認晦氣。

   8個中間人拉2億存款客戶拿了保證金變卦

  6月下旬,在杭州某投資公司工作的Kitty接到舅舅一個電話,説有個做資金生意的朋友,想找銀行存筆錢,資金量很大,有2個億。Kitty聽後大喜。之前有不少銀行朋友求存款,人都快被逼瘋了。
  Kitty的舅舅,其實是個攬儲中介。銀行算的是月末最後一天時的存款總量,過了之後一切重新計算。他就在每月中下旬介紹閒余資金給銀行,月末或者季末最後一天存進去,過一個晚上拿出來,為銀行衝量。
  季末返點已經到了6個點,2個億,就算中介費0.5個點,也可進賬100萬。Kitty事後才知道,這筆錢特別複雜,到最後她才知道,買賣裏牽涉到的中間人多達8個,而真正的客戶,連她舅舅都沒見過。舅舅的上線是這個行業裏的職業中介人。
  為了穩住客戶,最上線那個中間人給客戶打了5萬保證金,以保證在6月30日那天,客戶能準時準量把錢存進指定銀行。

  根據分工不同,Kitty在這次交易中能分得4萬。正當她等着分紅時,突然得到消息,這事情黃了!原來,之前銀行説好客戶存對私賬戶,到了月底,對私賬戶壓力不大,對公缺口卻很大,因此臨時讓客戶改存對公賬戶。對公賬戶要提供的材料比對私要複雜許多,客戶大概也有難言之隱,一懊惱,不存了!
  那5萬自然回不來了,就當維護客戶費用了。

  16.5萬元落入腰包客戶從此關機

  從事資金中介多年的王先生,也碰到類似倒楣事。
  王先生是杭州郊縣人,周圍有不少人從事這一行業(指存款中介)。與一般市面上的月末衝量不同,王先生主要是做貼息存款的,“也就是説存款要求存半年以上定期,百萬元左右的我們一般説好存一年定期的。”
  王先生説,以前這樣單子做過上百筆,從沒出過問題,“人在江湖上,大家都得講規矩。一般來説,客戶把錢存進來後,把存單號身份證號報上來後,我們核對無誤,當即就把貼息先打給客戶;絕大多數客戶也是講信用的,拿到貼息後,存款也是到期支取的。不過,也有個別客戶很不地道,拿了貼息後,沒幾天就把錢取出來了。”
  今年年初,一位老客戶幫王先生引薦了一位大戶,“他説有500萬閒置資金,暫時也不作別的投資。商量後,就給出了3.3%的貼息。”王先生説,當時還沒加息,一年期銀行存款利息是2.75%。“考慮到他金額大,我們給了當時最高的貼息,在他存進後,就把16.5萬貼息打到他的賬戶。”
  但是不到一週,這個客戶就把錢提走了,“得知消息後,我立馬&&這位客戶,但他以急於用錢為藉口來搪塞,當我們要他返回貼息時,他就再也不接電話,後來乾脆一直關機。”無奈之下王先生只得向當地派出所報案,但是由於事先更多的是口頭協議,沒有立字憑據,而且這本身也不是合法債務,王先生被告知要回來的希望不大。

  記者手記:誰為高息攬儲埋單

  雖然監管部門不允許銀行高息攬儲,但月末、季末存貸比考核的壓力,還是迫使銀行使用各種方式拉存款。求親靠友、送小禮品早就行不通了,將存款考核指標與職工個人工資、獎金、福利、行政職務安排挂鉤和用高息吸引社會存款成了公開的潛規則。
  銀行敢公然違規,關鍵就是處罰形同虛設。除非像溫州某銀行那樣,通過銀行的短信平台,公開通知所有儲戶“存款加送現金”,並留下銀行行長的姓名及&&方式,變成網絡熱點,招致銀監會的處罰。低調一點,保你平安無事。
  相比高息攬儲可能造成的惡性競爭,我們更擔憂銀行的高息從何而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銀行客戶經理還是銀行管理層,都不可能自掏腰包給存款大戶發獎金。而銀行也不會在自己的財務報表中算入這筆錢。
  面對日益混亂的“吸儲大戰”,監管部門有必要及早進行干預,對違規攬儲的銀行進行重罰,以維護法律法規的嚴肅性與威懾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高鐵第一人張曙光被爆存款28億美元 2011-08-01
存款緩增有風險 2011-07-25
個人不良信用記錄5年將刪除 不得採集存款信息 2011-07-24
謝百三:居民存款將流向股市 個股機會繽紛燦爛 2011-07-19
希臘銀行5月份存款流失速度加快 2011-07-07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