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貼息存款,只為月末、季度末衝量。這些高息攬儲的背後,活躍着一批存款中介,或稱資金掮客,他們有以擔保公司的名義出現,也有以投資公司的名義現身,游走在資金的邊緣地帶。
“存款中介”活躍於急需存款的銀行與擁有大量閒置資金的投資者之間,從中謀利。不過,這一行業畢竟是灰色地帶,見不得陽光。偶爾有個閃失,不受法律保護,也無處申訴,只能自認晦氣。
8個中間人拉2億存款客戶拿了保證金變卦
6月下旬,在杭州某投資公司工作的Kitty接到舅舅一個電話,説有個做資金生意的朋友,想找銀行存筆錢,資金量很大,有2個億。Kitty聽後大喜。之前有不少銀行朋友求存款,人都快被逼瘋了。
Kitty的舅舅,其實是個攬儲中介。銀行算的是月末最後一天時的存款總量,過了之後一切重新計算。他就在每月中下旬介紹閒余資金給銀行,月末或者季末最後一天存進去,過一個晚上拿出來,為銀行衝量。
季末返點已經到了6個點,2個億,就算中介費0.5個點,也可進賬100萬。Kitty事後才知道,這筆錢特別複雜,到最後她才知道,買賣裏牽涉到的中間人多達8個,而真正的客戶,連她舅舅都沒見過。舅舅的上線是這個行業裏的職業中介人。
為了穩住客戶,最上線那個中間人給客戶打了5萬保證金,以保證在6月30日那天,客戶能準時準量把錢存進指定銀行。
根據分工不同,Kitty在這次交易中能分得4萬。正當她等着分紅時,突然得到消息,這事情黃了!原來,之前銀行説好客戶存對私賬戶,到了月底,對私賬戶壓力不大,對公缺口卻很大,因此臨時讓客戶改存對公賬戶。對公賬戶要提供的材料比對私要複雜許多,客戶大概也有難言之隱,一懊惱,不存了!
那5萬自然回不來了,就當維護客戶費用了。
16.5萬元落入腰包客戶從此關機
從事資金中介多年的王先生,也碰到類似倒楣事。
王先生是杭州郊縣人,周圍有不少人從事這一行業(指存款中介)。與一般市面上的月末衝量不同,王先生主要是做貼息存款的,“也就是説存款要求存半年以上定期,百萬元左右的我們一般説好存一年定期的。”
王先生説,以前這樣單子做過上百筆,從沒出過問題,“人在江湖上,大家都得講規矩。一般來説,客戶把錢存進來後,把存單號身份證號報上來後,我們核對無誤,當即就把貼息先打給客戶;絕大多數客戶也是講信用的,拿到貼息後,存款也是到期支取的。不過,也有個別客戶很不地道,拿了貼息後,沒幾天就把錢取出來了。”
今年年初,一位老客戶幫王先生引薦了一位大戶,“他説有500萬閒置資金,暫時也不作別的投資。商量後,就給出了3.3%的貼息。”王先生説,當時還沒加息,一年期銀行存款利息是2.75%。“考慮到他金額大,我們給了當時最高的貼息,在他存進後,就把16.5萬貼息打到他的賬戶。”
但是不到一週,這個客戶就把錢提走了,“得知消息後,我立馬&&這位客戶,但他以急於用錢為藉口來搪塞,當我們要他返回貼息時,他就再也不接電話,後來乾脆一直關機。”無奈之下王先生只得向當地派出所報案,但是由於事先更多的是口頭協議,沒有立字憑據,而且這本身也不是合法債務,王先生被告知要回來的希望不大。
記者手記:誰為高息攬儲埋單
雖然監管部門不允許銀行高息攬儲,但月末、季末存貸比考核的壓力,還是迫使銀行使用各種方式拉存款。求親靠友、送小禮品早就行不通了,將存款考核指標與職工個人工資、獎金、福利、行政職務安排挂鉤和用高息吸引社會存款成了公開的潛規則。
銀行敢公然違規,關鍵就是處罰形同虛設。除非像溫州某銀行那樣,通過銀行的短信平台,公開通知所有儲戶“存款加送現金”,並留下銀行行長的姓名及&&方式,變成網絡熱點,招致銀監會的處罰。低調一點,保你平安無事。
相比高息攬儲可能造成的惡性競爭,我們更擔憂銀行的高息從何而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銀行客戶經理還是銀行管理層,都不可能自掏腰包給存款大戶發獎金。而銀行也不會在自己的財務報表中算入這筆錢。
面對日益混亂的“吸儲大戰”,監管部門有必要及早進行干預,對違規攬儲的銀行進行重罰,以維護法律法規的嚴肅性與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