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巴黎聖母院。資料照片 |
説到巴黎最著名的建築,莫過於市中心塞納河西岱島上的巴黎聖母院。它也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之一。在它之前,歐洲的教堂建築大多笨重壓抑;在它之後,以它哥特式的高直為藍本,歐洲的教堂開始擁有了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
巴黎聖母院坐東向西,其高峻的外形、聳直的鐘塔和尖頂與巴黎市政廳和羅浮宮隔河相望。它最著名的“標準照”是其西側的主立面,每年到此的1300萬游人當中不知有多少以這一長寬比例接近1:0.618黃金分割的矩形立面為背景,攝下留作紀念。
細觀這一立面,人們很容易被其結構嚴謹而不失節奏變化的巧妙構思而折服,直線與曲線、石材與彩色玻璃交相輝映,奏響巴黎聖母院一個個美妙和弦。
正立面被豎向的壁柱和水平的裝飾帶等分為9個同樣是黃金分割的小矩形區域。最下層3個拱門每個的上半部均飾滿工藝精美的宗教題材雕塑。
分割底層與中層的是“眾王廊”,基督教《聖經》舊約中記載的28位君王雕像在此一字排開。往上中層內最搶眼的便是中央的“玫瑰花窗”,一塊塊刻畫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圍繞圓心層層拼接,構成直徑近10米的圓盤形花窗。從中層上端的雕花石欄裝飾帶再向上,便是上層兩側的南北鐘樓了,那裏正是大文豪雨果筆下《巴黎聖母院》中敲鐘人卡西莫多的棲身之所。
巴黎聖母院1163年奠基,1345年竣工。無數設計師和工匠近兩個世紀的心血汗水造就了這一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此後,聖母院一度破敗,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一書引起廣泛迴響,促成了1844年起20多年的修繕和今日風貌的定格。
不少游人花上幾歐元,再爬上300余級&階,從聖母院的鐘樓盡收巴黎於眼底。兩座鐘樓間可見教堂中庭高聳的尖塔,塔頂距地96米,給人直上雲霄之感。塔頂藏有據信是耶穌遇難時戴過的荊棘花冠等聖物,為巴黎聖母院平添了神聖和莊嚴。
巴黎聖母院見證過法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刻,聖女貞德的冤屈在這裡洗雪,拿破侖在這裡加冕,二戰中巴黎的解放在這裡紀念,戴高樂將軍的國葬在這裡舉哀……歷史的厚重與聖母院今天的輝煌相得益彰。
進入聖母院教堂內的游人在龐大空間、高聳屋頂所造就的肅穆氛圍影響下,總不免下意識地輕輕放慢腳步。幾列直通屋頂的石柱將教堂空間分割,狹窄的柱間距讓屋頂看上去更高,仿佛直通天國。教堂內部集西方古典藝術於大成——室內建築、雕塑、繪畫、工藝作品、管風琴音樂在此無所不有體現。
教堂內部各種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不遜於任何博物館中的收藏。數個世紀過去,巴黎聖母院幾經變遷,曾經收藏於此的畫作也多遭變故,但仍藏有十余幅17世紀的大型繪畫,參觀之行也是賞畫之行。教堂四面美輪美奐的五彩玻璃窗則是法國手工藝的巔峰之作。
看完正立面和教堂內部,許多游人在巴黎聖母院的行程到此為止。不過,若多留一點時間,繞到聖母院的後方,會發現一片意想不到的天地。
聖母院後面是一處稱為“約翰二十三世廣場”的小花園。與聖母院數步之遙,但少了游人喧嘩,多了綠蔭的清幽和日常的閒適。花園正中一眼人工噴泉流水潺潺,孩子在樹下盪鞦千,老人在長椅上讀報,小狗在草地上撒歡兒……
參觀巴黎聖母院的最佳時間之一是夏日的傍晚。巴黎的夏天綠意盎然,夜短晝長。晚上九、十點鐘,夕陽西下,清風徐徐,聖母院廣場前的女郎們裙裾搖曳。落日余暉映照之中,一尊尊雕塑、一段段紋飾閃現出金絲絨般的光澤。
7月和8月,聖母院每週有6天開放至晚上10時30分。每晚9時30分起,院中殿還拉起半透明的輕紗屏幕,放映聖母院主題紀錄片。在聖母院觀看聖母院的故事,也是一種別致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