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上市中國概念股萌生去意
以回購、私有化應對做空風潮
2011-07-29   作者:記者 張舵 任峰 郭宇靖/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近期,雖然唱空中國概念股的風頭漸緩,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資本市場面臨的問題並未煙消雲散。尤其是其做空機制,讓不少中國上市公司難以適應。經歷此次做空風波後,儘管股價已經反彈,但數家中國上市公司萌生“去意”,擬通過“私有化”在美退市,並計劃轉向其他資本市場。

  中國概念股仍未恢復元氣

  今年以來,隨着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財務狀況的調查,中國概念股在國際資本市場由熱轉冷。無論是老牌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新上市公司,都在此次危機中受到嚴重衝擊。
  今年4月中旬開始,中國概念股股價大幅下跌,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公司為例,截至美國當地時間7月15日,新浪股價從4月最高的147.12美元跌至117.17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77.33美元,跌幅達47.44%。百度股價從156.04美元跌至146.93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114.14美元,跌幅達22.32%。搜狐股價從109.37美元跌至80.65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64.77美元,跌幅最高40.78%。
  另外,新上市的中國公司也難逃厄運,優酷網股價從69.95美元跌至34.56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26.00美元,跌幅高達62.83%。噹噹網股價從26.40美元,跌至11.84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9.85美元,跌幅達62.69%。奇虎360股價也從3月31日最高的36.21美元跌至24.11美元,其中6月股價最低跌至16.01美元,跌幅達55.79%。
  隨着唱空風頭漸緩以及市場信心的恢復,上述股票股價近期雖也有回升,但與高值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由於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中國概念股一直是國際資本市場的寵兒,為何股價轉眼之間遭到整體打壓?綜合來自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及投行業內人士的分析,原因主要有兩點:從內在因素上看,一些買殼上市的中國企業財務確實存在瑕疵。安邦諮詢研究員李浩説,在買殼上市過程中,一些中國企業與投行、會計師事務所等聯合造假,影響了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信心。從外在因素上看,投資機構的逐利性促使市場多空轉換。360公司總裁齊向東説,與中國資本市場不同,在美國資本市場做多、做空均可盈利。中國公司在美此前長期處於“瘋漲”水平,一些投資機構發現已失去做多中國概念股的時機,所以轉而做空以實現盈利。

  跨國做空“産業鏈”浮出水面

  由於國內A股市場不允許股票做空交易,對很多中國投資者來説,做空只是一個概念。但在美國資本市場,做空卻是投資者獲利的重要手段。據盤實資本總裁楊向東介紹,美國資本市場做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買賣股票;另一種方式是買賣期權。
  如果投資人想做空A股票,首先要向證券經紀商借到一定數量A股票,然後賣掉,並在約定的時間內將A股票還給證券經紀商。這期間投資人要付給經紀商一定的費用。在協議到期之前,投資人將盡力拉低股票價格,以爭取用較低價格購入同等數量A股票,並歸還證券經紀商。買賣股票中間的價差扣除相關費用後,即是投資人做空所得的利潤。
  以奇虎360為例,其股價從3月31日最高的36.21美元曾一度跌至18美元左右。假設做空者借入1萬股奇虎360股票,以36美元的價格賣出,待股價下跌後,再以18美元價格買入1萬股股票歸還經紀商,即可獲得約18萬美元的做空利潤。
  除買賣股票外,做空也可以通過買賣期權來實現。買賣期權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購買賣方期權,另一種是出售買方期權。假定做空者針對A股票從經紀商處購買了一份賣方期權,約定做空者有權在期權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將A股票賣給經紀商。如果在到期日之前,A股票價格低於10美元,做空者即可獲利。
  與之相對應的是,做空者也可以針對A股票向經紀商出售一份買方期權,約定經紀商有權在期權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向做空者購買A股票。同樣,如果在到期日之前,A股票價格低於10美元,做空者也可獲利。
  業內人士稱,做空機制如果監管得當,對於提高資本市場效率、增加流動性有一定好處,但惡意做空卻只能造成市場的混亂。在這次對中資公司的做空風潮中,個別打着分析師旗號的美國媒體、網站,正是通過與對衝基金聯手,利用市場上對中資公司的不信任感,製造、傳播大量虛假信息,以達到混淆視聽、製造恐慌、操縱股價的目的,從中牟利。
  據了解,做空産業鏈包括對衝基金(通過買賣股票及期權獲利)、研究機構(多位網上的自由“分析師”,通過出售研究報告給對衝基金使用)以及眾多的諮詢公司(多在國內為做空者收集中資企業的負面消息)。在做空過程中,研究機構會在其發表分析報告之前,先賣給對衝基金,在對衝基金建倉後才發表報告,以造成股價下跌而獲利。另外,在每個月的期權結算日之前發表負面報告也是做空者的慣用手法。

  數家公司醞釀戰場轉移

  受財務造假醜聞以及惡意做空風潮籠罩的中國概念股整體表現不佳,不少公司選擇推出股票回購計劃以提振市場信心。
  投中集團統計顯示,有數家中國公司在上個月宣布回購。其中,在最近一年內上市的4家公司為創始人或控股股東執行回購,總計達700萬美元。而較早上市的3家企業回購規模相對較大,總計達1.35億美元。上月並非中概股首次出現回購潮。今年3月,曾有8家中國公司宣布啟動回購計劃,回購總規模達3.45億美元。而2008年次債危機導致中國概念股集體“跳水”時,巨人、盛大、九城、網易等公司也都動用鉅額現金進行回購以自救。
  除回購自救外,一些不甘心估值過低的中國概念股選擇“私有化”。羅仕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諸多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中,目前有多家公司在進行或已經完成私有化交易,如康鵬化學、中消安、安防科技、樂語中國、大連傅氏、泰富電氣、同濟堂、BMP太陽石和中能等。據楊向東介紹,除上述公司外,還有多家企業在觀望,“私有化”將會形成一股潮流。
  “私有化”通常指上市公司大股東回購該公司所有流通股,從而取消上市資格,讓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楊向東認為,多家公司“私有化”退市與美國資本市場對其估值不高有關。“此次做空風潮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早期在美國上市的國有企業和新興的互聯網公司,而是通過買殼實現上市的製造業。做空導致的過低股價和市盈率,使得美國資本市場對不少公司失去了融資價值。此外,雖然在美上市門檻較低,但上市後每年需要支付較高的律師費、會計師費等費用,這對公司來説是不小的負擔。因此,多家公司在‘私有化’的同時,開始醞釀在其他資本市場重新上市。”
  楊向東説,公司“私有化”以及重新上市的過程會吸引大型投行的參與,未來可以通過在香港或者A股上市,重建公司的市場形象及投資人群體。相比而言,A股市盈率和融資規模更高,但審批程序複雜,而在港上市程序相對簡單,時間較快,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在哪個資本市場重新上市。當然,中資企業也應該從此次做空風潮中吸取教訓,加強自身的公司治理,以利於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獵殺中國概念股或在香港重演 2011-07-05
中國概念股風波:中國生物宣布退市納斯達克 2011-07-01
[博客]中國概念股遭“獵殺”不是禍 2011-06-29
中國概念股遭“獵殺”不是禍 2011-06-29
中國概念股頻遭停牌 國際投行涉嫌惡意做空 2011-06-25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