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之後,銀行理財産品最為敏感,部分銀行立刻將理財産品的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上調了0.1%~0.3%。除了預期收益率,挂鉤標的及收益結構在結構性理財産品眾要素中是關鍵因素,往往直接決定了産品的最終收益率。
理財提醒
加息之後,銀行理財産品最為敏感,部分銀行立刻將理財産品的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上調了0.1%—~0.3%。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銀行的理財産品收益率均略微上調。
理財産品收益“隨息而動”
一般而言,按以往的規律是,每次加息0.25%後,理財産品收益都會上浮0.2%左右。當然銀行理財産品的重要賣點,就是其收益略高於同期儲蓄,因此,在流動性緊縮和加息的背景下,下半年銀行為了吸引資金,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上行。針對本輪加息,部分銀行已快速做出反應,調高了相關理財産品的收益,其上調幅度為0.1%至0.3%。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還熱推“加息保護”型理財産品。加息保護指在産品成立後,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利率,則加息保護産品預期收益率隨之提高,也就是“息漲隨漲”産品。而且,這類産品在計算收益時分段計息:加息日(含)之前按原收益率計息,從加息次日起按原收益率加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調絕對值計息。
金融界網站金融産品研究中心的理財師提醒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産品的同時需考慮到利率變化的影響,選擇期限短、流動性強的理財産品,盡量回避因利率變化而造成的損失。
另一位銀行理財師給記者演算了加息保護型理財産品能給投資者帶來的實際收益:以20萬元本金投資此款短期理財産品(15日),央行在7月18日加息0.25個百分點,那麼理財收益為20萬元 5.15% 5/365+20萬元 5.40% 10/365=436.99元,而沒有加息保護機制的産品,其收益為20萬元 5.15% 15/365=423.28元,前後相差十余元。
預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對於投資比較激進的銀行産品,如結構性産品、投資於股票、基金的理財産品,銀行主要是靠歷史行情數據和自身對行情的預測測算預期收益率,由於標的市場或挂鉤標的市場行情很可能與銀行預測不一致,故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與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別,甚至差別很大。
此外,部分銀行在發行投資較激進的理財産品時,故意只公布最高預期收益率,或是在産品的銷售過程中,只突出最高預期收益率,給投資者造成該産品到期就能達到該收益率的錯覺。投資者需對此引起警惕。
除了預期收益率,挂鉤標的及收益結構在結構性理財産品眾要素中是關鍵因素,往往直接決定了産品的最終收益率。雖然産品的歷史表現並不能作為對未來盈利的保證,但是如果一家銀行以往發行的同類型産品的到期收益情況均良好並且穩定,那麼至少説明這家銀行對標的市場的研判能力是穩定的,其設計産品的能力也是穩定的。
業內人士建議,可以通過查找歷史數據分析或通過參考各類目前市場上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及相關文章,了解各家銀行的發行結構性理財産品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