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資金在負利率環境下流向了儲蓄替代品,銀行面對來自公募基金、券商理財、陽光私募等各類資産管理業務的競爭,銀行理財産品幾乎在這場競爭中完勝。
銀行理財産品狂奔
“今年股票也虧,券商理財産品也不行,公募基金也虧,專戶一對多也在虧,私募都逼近清盤底線了。”在股票不當道的年代,王女士為了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左選右選。
今年上半年,資金在負利率環境下流向了儲蓄替代品,面對來自公募基金、券商理財、陽光私募等各類資産管理業務的競爭,銀行理財産品幾乎在這場競爭中完勝。
上半年發行超去年全年
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普益財富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規模已達到8.25萬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7.05萬億元。
雖然,由於三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産品約佔今年新發行理財産品數量的2/3,多數理財産品為滾動發行,實際存量發行規模可能遠小於該累計發行規模數據。但根據華泰聯合證券的研究報告測算,目前銀行理財産品平均餘額也達到3萬億-3.5萬億元。根據銀監會年報,2008、2009和2010年的銀行個人理財産品餘額分別為0.82萬億、0.97萬億和1.7萬億元。
與銀行理財産品大熱相比,曾經的“投資明星”基金只能一聲嘆息。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基金105隻,平均募集規模為16.55億元,創下2008年以來新低。
“現在基金比較難賣,這股市行情,投資者傷不起,我們也沒信心。”銀行的工作人員大倒苦水。監管漏洞、負收益糾紛頻發
但是瘋狂的背後,監管存漏洞、誇大宣傳、負收益糾紛頻發等問題也更為突出。
今年上半年到期的理財産品中,累計虧損最嚴重的高達45%。投資者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並未得到改善。據銀率網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11年上半年有6927款理財産品到期,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外資銀行披露率僅為13.4%。“在理財産品信息披露中存在部分銀行不披露實際收益率或選擇性披露數據的情況。”銀率網指出。
有專家稱,銀行理財産品雖然是理財市場老大,但有些卻是“人造美女”經不起考量。
銀監會6月末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要求銀行對包括理財資産池中涉及信託轉讓、高息攬存等在內的違規行為進行自查整改,並明確規定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産品時,必須對客戶説明最不利投資情形和結果。在爆發式的發展之後,銀行理財産品市場或將迎來一場整肅。
【剖析】
銀行理財産品如何賺錢
銀行理財産品如此火爆,特別是短期的理財産品以其較高的收益流動性強,更是成為今年理財市場的超級寵兒。在募集到資金之後,短短時間內銀行是如何投資、如何盈利,最後又是如何確定給投資者的收益率?銀行又從中獲得多少利潤?
池子模式保證靈活性
“前些年涉及股票、利率、匯率的較多,目前理財産品最盛行的是資金池資産池的模式,池子的概念就是流動性、靈活性。”一股份制銀行産品經理告訴記者。
簡單地説,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産品募集形成資金池,這個池子裏擁有大量的資金。另外與之匹配的是銀行設計的資産池,這個池子裏有各種類型的投資標的,比如債券、票據、同業存款、信託産品等。用資金池裏的錢去購買資産池裏的各種投資標的,就完成了投資過程。具體投資資産池裏的哪些標的,在産品説明書上會有大致説明。
例如,目前理財産品中多數是投資於票據相關類和信貸相關類資産,而這些資産主要是通過向實體經濟提供資金獲得相應的融資收益。由於銀行貸款自由有限,貸款利率上浮,票據貼現收益率也上升,因此投資於這些方面的收益率保持在高位。同時,在貸款規模控制背景下,理財産品提供的融資功能將獲取或留住更多的客戶,獲取客戶更多的綜合收益。
“以短養長”提高收益
但從實際操作看,理財産品的收益並不完全與這兩者相關。如,目前1個月期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超過4%,這明顯高於3個月期、1年期銀行間固定利率國債到期收益率。
“融資收益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投資標的獲得了收益,理財産品自然也就分享其成果,這是投資者所獲得的主要收益。不過,除此之外銀行還會通過期限錯配、以短養長獲取額外高收益。”業內人士&&。
期限錯配帶來收益,這對於無限滾動的短期理財産品來説尤其重要。據上述銀行人士介紹,比如7天期限的産品還未到期,14天的産品已經發售,14天的産品還未到期,7天期限的理財産品新的一期又成立了,通過這樣的期限錯配,通過理財産品不斷地滾動續發,銀行就可以讓資金池的總量保持穩定。
“産品申購和到期清算需要幾個工作日,銀行這段時間只需要支付給投資者活期利息,但資金到銀行之後銀行就可立即投資。如果有取消申購的情況,銀行的流動資金一般也能承受。當然,這對銀行整體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管理的要求會更高。”銀行人士稱。
測算稱産品利差1.8%
當然,這部分收益銀行並不會全額分給投資者,中間存在利差,這也是銀行自己的收益所在。華泰聯合證券近期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對銀行理財産品的利差進行了測算,資産池各類資産上半年收益率為5.4%,理財産品上半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為3.59%,上半年理財産品利差在1.8%左右。
同一資産池發售的不同理財産品不單獨對應各自資金投向,資産池資金來源方的期限與資金運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通過規模優勢和靈活的流動性管理沉澱較大比例的資金進行期限錯配,利用向上的收益率曲線,提高投資者收益。
此外,有些銀行理財産品還收取一定的託管費、管理費。
“最虧”銀行理財産品
兩年賠掉近一半
原本投資期限為1年的理財産品,經過展期累計投資期限為726天,但通過這726天的“理財”,投資者並沒有得到分毫的收益,反而是大虧了44.8%。
根據普益財富7月1日發布的上半年理財産品統計數據顯示,該産品以-22.4%的年化收益率成為今年虧得最慘的産品。今年1月27日,某銀行公告該行的一款理財産品到期,按照當日凈值,該産品單位凈值為0.554元,實際到期年化收益率為-22.4%。
成立於金融危機爆發年
事實上,這支理財産品是一種新型的FOF(Fund of
Fund)理財方式,稱為基金中的基金。該産品成立於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1月,發行期一年。銀行通過該産品的募資所得,投於平安信託設立的資金信託,資産配比為0—95%證券投資基金、5%-100%新股申購等。該産品的投資報告顯示,2008年上證綜指從年初開始大跌,但該産品直到8-10月,才開始大幅降低股票型基金、封閉式基金、場內ETF等高風險基金的投資比例,且基金投資比例仍高達93%。
到2009年初産品到期時,産品凈值僅為0.5642
,虧損幅度高達-43.58%
。由於高額虧損,2009年産品到期時,産品發行銀行最終宣布展期2年。而對於産品的展期,銀行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不小的優惠,展期期間的固定管理費(包含保管費、認購費和管理費)全部降為0。
“踏錯點”錯失有利行情
為了減少投資損失,銀行更換了該産品的投資經理,並自2010年9月份宣布,允許1個月之內兩次贖回。但這並沒有對挽回損失起到太大作用。在2009年A股市場大勢向好的情況下,該産品並未出現明顯好轉的跡象。
2009年上半年上證指數從1820.81點上漲至2959.36點,漲幅高達62.5%,而同期,該産品的凈值僅從0.56元漲到0.649元,漲幅僅為15.9%,遠遠跑輸大盤。
産品新任投資經理在2009年度投資報告承認,在2009年的産品投資報告中,由於2008年度金融危機的打擊,産品凈值在2009年初虧損一度近半,為了保住産品凈值不再出現向下虧損,産品採取了非常保守的投資策略,這也使這款産品錯失了2009年上半年的有利行情。
踏錯點的遭遇不僅這一次。2009年下半年,在産品凈值有一定提升後,其投資策略變為積極,但自8月後,市場處於震蕩行情中,投資業績改善不明顯。
期間,不少投資者忍痛割肉,該産品的投資規模從最初的4.5億元,最終只剩下1000萬元。
【專家點評】
沒有止損條款導致巨虧
曾經有上述産品的投資者建立了維權QQ群稱,與銀行的合同上寫明,如遇到市場劇烈波動對産品有重大影響,將提前終止。從2008年1月至當年底,股指大幅下跌58%,“這算不算劇烈波動?巨虧45%算不算重大影響?虧損近一半了還不及時終止,銀行算不算違約?”投資者質疑。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增武認為,這款産品出現鉅額虧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設計相應的止損條款。比如,在産品虧損10%的時候,銀行若能及時警惕並採取行動,最終虧損可能不會這麼多。王增武稱,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市場波動造成很多理財産品收益不佳甚至虧損,儘管也有産品加入“警戒線”的設計,但是包含警戒線乃至止損線設計的産品還是少之又少。
王增武同時指出,在市場出現變動時銀行操作主體沒能及時調整策略也是造成産品虧損的原因之一。投資類産品一般一部分投資於股票或基金,一部分投資於債券等高收益産品,兩者之間的比例分配沒有限制。但是,當股市好的時候,投資於股票或基金的比例會大一些以博取高收益,但“風向一轉”,若投資的比例沒有發生相應變化,産品面臨的虧損風險就會很大。
【調查】
陷阱1 預期收益等於實際收益
“購買産品時銀行説預期收益能達到10%,可最後不僅沒收益,還虧了3%。”類似這樣的糾紛和投訴時有發生。
現在,不少銀行客戶經理在向客戶推銷産品時,都會口頭保證收益,使客戶誤以為預期收益就是最後的實際收益。事實上,只是銀行按照正常市場情況下測算的參考收益,如果産品存續期間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預期最高收益未必能夠實現。購買産品時,不要一味聽信銷售人員的説辭,應以産品合同為準。
一般來説,銀行理財産品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保證收益型産品風險小,一般都能實現其承諾的收益率。
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風險略高,它除了不保證投資者一定能獲得預期收益率外,購買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的投資者的本金甚至有可能發生損失。因此,在選擇此類型産品時要謹慎。
陷阱2 保險産品變身理財産品
剛退休的劉女士到銀行取出已到期的20萬元定存,銀行理財經理向她推薦了一款三年期“理財産品”,並稱産品的收益可達到7%8%,風險低並有分紅,比定存划算得多。於是劉女士就購買了“理財産品”。半年後,劉女士由於出國急需用錢,想提前贖回理財産品,但卻被告知自己當時購買的是保險産品,如果當年退保,只能拿到30%-40%的本金。由於銷售人員的誤導,劉女士誤以為這款保險産品就是銀行理財産品的一種。
因此,投資者要仔細查看産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産品,一般認購産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産品,還會有理財産品的編號。如果是銀保産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産品的名稱。
【比較】
五大投資品種上半年四類虧損
信託:9.46%
上半年,在銀行理財、股市、基金、信託等投資收益排名中,信託以9.46%的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領銜。從平均年化收益率看,資金需求旺盛的房地産業位列第一,其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為10.86%,其次是商品類信託,平均年化收益率為9.72%。
不過,目前銀監會已要求信託公司控制房地産信託業務發展節奏和規模,預計信託産品發行規模短期或會受到一定抑制。
A股:-1.6%
今年上半年,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分別下跌1.6%和2.8%,A股總市值縮水7683億。
投資者的錢包也隨之縮水。根據某大型財經網站的調查,上半年炒股虧錢的股民佔到八成以上,其中超過五成的股民虧損幅度超過20%。
券商集合:-5.18%
今年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産品平均回報率為-5.18%。僅有5隻貨幣型、12隻債券型,以及7隻混合型和3隻股票型,共27隻産品實現正收益,虧損最嚴重的達23.25%。
券商集合理財是由證券公司發行的、集合客戶的資産,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的一種理財産品,主要投資於股票、債券等金融産品。
基金:-8.03%
股市跌了,基金的日子也不好過。
銀河證券的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納入統計的257隻標準股票型基金平均業績為-8.03%,最好的南方隆元主體基金錄得正收益6.89%,而跌幅最大的10隻基金,跌幅全部超過15%。偏股基金中僅有24隻獲得正收益。
陽光私募:-9.95%
與公募基金對應的陽光私募基金上半年的業績也不盡如人意。今年上半年,488隻陽光私募基金的平均回報是-9.95%。
數據顯示,半年來僅35隻産品業績取得正回報,佔比7.17%;245隻産品半年虧損超過10%,佔比50.2%;59隻産品跌幅超過20%,佔比12.09%。華潤時策1期基金創出了統計期間的極端跌幅,半年虧損幅度達到了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