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各類“亂象”之後,監管部門開始出手對銀行理財市場進行治理。然而比治理本身更讓人關注的,是這一監管“利劍”出鞘後對於相關市場的後續影響。此前銀行理財産品火爆發行的局面是否還能延續?在注重風險控制後銀行又將如何保證理財産品的高收益?
理財市場的創新,或許正在孕育之中。
治理“亂象”
近日,監管層對銀行理財産品中存在的各項不規範之處進行治理。根據本報此前的報道,在7月5日下發的會議紀要中,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將理財資産池中涉及委託貸款、信託轉讓、信貸資産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行為,列為“違規”的模式,要求銀行進行自查和整改。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量增長迅速。據普益財富統計,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産品(不包括對公産品),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超過了2010年全年發行總量。理財産品的投資標的,也從單純的投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轉為組合型投資産品。
事實上,這種“組合型投資産品”,正是監管此次重點規範的對象。據了解,眼下市場上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其投資標的大都由資産池組成。而所謂的資産池,也即是很多理財産品的説明書上會標明的部分投資範圍——除了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債券回購以及高信用企業債、公司債等金融工具外,還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銀行資産,例如信貸資産、同業存款、委託貸款、股票收益權質押等資産。
“相對其他標的而言,由於信貸資産、委託貸款等資産的風險較高,故而配置了這類銀行資産的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也就高一些。”某商業銀行個金部人士&&。
而目前,資産池也已經成為主流商業銀行通常採取的理財産品運作方式,這種模式通過滾動發行中短期限的理財産品募集資金,並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産配置,使理財資金的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並通過配置相關資産以博取高收益。然而,這種以資産池運作的模式也容易助長風險的滋生,因此監管部門近期出手對其進行規範。
但就具體的規範形式而言,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金融産品中心王增武博士認為,由於此次銀監會只是要求銀行進行自查和整改,所以“即便是叫停,可能也不會採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應該有個緩衝期。”
高收益“絕跡”?
“如果很多融資類資産無法被做進理財産品,勢必會影響到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交通銀行理財師李吉告訴記者。他指出,目前能夠提升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的,其實就是那些資産池中相對來説風險較高的資産。“正所謂高收益對應着高風險。一旦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標的都集中在各類債券標的上時,其中的利差空間很小,投資者想要獲取高收益也比較困難。”
而據記者的觀察,儘管上周剛剛加息,但目前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卻並沒有如同投資者期待那般再次攀升。以招行發行的産品為例,本週該行發行的一款投資期限為10天的“金葵花”大運金牌理財季-安心回報人民幣184號理財計劃,其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8%。而根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該行上周剛到期的兩款投資期限均為7天的理財産品“大運金牌理財季”——招銀進寶之點貸成金329號以及333號理財計劃,其到期收益率均為年化6%。兩相比較,收益率呈現出陡然下降的趨勢。
“其實,投資者應該對高收益理財産品有個正常的理解和預期。”招行南京分行高級産品經理胡燚對此解釋道。“尤其是在監管層出手對銀行理財産品進行規範的時候,更應如此。”胡燚指出,此前市場上大量涌現的高收益理財産品,其實與其發行時間緊密相關。“大部分高收益理財産品都是銀行在特殊時點發行的,比如在月末或者季末發行銷售。”這意味着,銀行將理財産品的發行銷售期安排在月末,其實是為了增加月末或季末的存款額,以便順利通過月末或季末的存貸比考核。
“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6個月期的理財産品,收益率如果做到5%,其實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些銀行由於策略不同,將自身的部分利潤讓渡給投資者,因此將收益率做得更高的可能。”胡燚進一步解釋道。
然而,面對監管的規範可能導致的理財産品收益率走低,眾多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指出,在上半年以“高收益”成功攬客的銀行,為了保住客戶資源,必然還會使出渾身解數,“或許通過産品創新”來保障理財産品的高收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