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藏界
早在400年前,中國就有人開始收藏西洋鐘錶,隨着時間推移,精品鐘錶流傳下來愈漸稀少,價格不菲。前些年,中國大陸藏家由於經濟實力,多投向普品鐘錶收藏,圈子及規模較小。如今隨着經濟的發展,國人消費觀逐漸轉變,中國鐘錶收藏市場逐漸繁榮。在前不久舉行的安帝古倫國際鐘錶拍賣會上,來自亞洲地區包括香港、台灣及中國內地的收藏家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競相競投部分具有重要意義的古董鐘錶及懷錶,表現異常活躍。最終,拍賣會上最重要的拍賣品──鐘錶大師Victorin
Pigue的作品“大小自鳴陀飛輪報時表”被一位亞洲收藏家以366000瑞士法郎的高價投得。鐘錶收藏在中國到底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呢?
西洋鐘錶在中國宮廷受寵
明代末年,西洋鐘錶由耶穌會士羅明堅和利瑪竇遠涉重洋傳入我國。這些洋玩意在明清兩朝受到了宮廷及達官顯貴的喜愛。據乾隆朝巨貪和珅抄家目錄中記載:和府查抄鐘錶計大小自鳴鐘五十余座,洋表、打簧金錶百餘只。
清初時皇室在造辦處設立造鐘處,由皇帝親派官吏督造,專為皇室生産、維修、日常養護各類名貴鐘錶。這一時期宮廷造辦處的能工巧匠與西洋技師完成了很多名貴鐘錶的設計製作,如紫檀樓閣祝壽鐘、銅鎏金八仙人物水法轉花鐘等。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鐘錶藏家。故宮珍藏的許多鐘錶都是當年乾隆皇帝收藏的,它們造型美觀,製作精巧,件件都堪稱絕世珍品。乾隆帝認為鐘是吉祥物,鐘聲長鳴諧音為終生長命。乾隆一生不遺餘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他曾多次下旨廣東海關,讓官員重金購買西洋鐘錶,並且制定了兩條標準:一要漂亮,二要獨一無二。儘管廣東海關官員們費盡心機為乾隆蒐羅珍稀洋表,但挑剔的乾隆仍時常以“此等粗糙洋鐘不必呈進”斥責他們。
造辦處造鐘、修鐘業務到清末時漸漸衰落,末帝溥儀當年多次以去王府井大街亨得利鐘錶店修理鐘錶為由,命心腹太監及溥傑等人將宮裏名錶暗自夾帶,偷盜出宮。
洋鐘錶有了中國味
清代除了皇宮造辦處造鐘外,清中期以後,在蘇州、南京、廣州一帶,許多民間鐘錶作坊也悄然興起。民間工匠們學習了西方近代機械知識,讓鐘錶從宮廷走向民間。當時,許多富商巨賈們以家裏能擺設一台鐘錶為榮。《紅樓夢》中就有十一處對鐘錶進行描寫,以表現官宦富商人家的奢侈。嘉慶十四年,徐光啟的後裔徐朝俊撰寫了《自鳴鐘錶圖法》一書,總結了西洋鐘錶製造、維修技術和基本理論。
清代中晚期,肅穆大氣的蘇鐘和奢巧華麗的廣鐘開始盛行。蘇鐘也稱南京鐘、插屏鐘,多以紅木製作,有的鐘殼鑲嵌螺鈿,機芯夾板銘文與裝飾花紋採用鏨花工藝,十分精美。十九世紀末,蘇鐘的製造工藝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蘇鐘,屏風別致,鐘面鎏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準確馳名海外。1903年蘇鐘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蘇鐘、廣鐘雖然精美名貴,可畢竟是傳統手工生産,相比洋鐘産量低、造價高,隨着西方工業革命後大工業生産的發展與深入,加之列強對我國經濟掠奪與控制的加深,本土鐘錶生産日漸萎縮,逐漸消失在歷史舞&。如今這些鐘錶因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和工藝特徵而價值不菲,加之近年來梅年強、矯大羽先生等頂級藏家競相追逐,更令其身價倍增。筆者曾有幸在江西著名藏家黎小吉處見到一座完好的清乾隆九鈴廣鐘,此鐘造型規整,品相完好,包漿渾厚,報刻鈴音宛若天籟,令筆者大開眼界。
與中國人將傳統工藝融入洋表製造相對應的是,西方鐘錶企業為了迎合中國市場,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喜好訂制出“中國市場表”。此類鐘錶拋棄了以往西洋袋表上常運用的如裸女裝飾等藝術風格,轉而以和合二仙、喜鵲登梅、五福臨門、滿族婦人、刀馬人等中國傳統繪畫題材進行裝飾,時辰刻度也以中國的天干地支計時方式為主,甚至連品牌、産地等銘文也一改以往的“洋碼子”,轉為漢字標注。從商業角度看,西方人這麼做是為了搶佔中國市場,這也為日後國産鐘錶以愛國為名抵抗西方資本入侵埋下伏筆。
國産鐘錶與洋鐘錶展開競爭
表行老人常講:“瑞士錶、德國鐘。”民國時期,德國鐘佔據中國鐘錶市場半壁江山。當時德國鐘甚至不打品牌,直接在機芯銅夾板上用鋼印砸上‘德國造’三個漢字。德國鐘質量好、製作精美,耐久性較強,受到社會上層的廣泛歡迎。德國鐘鐘套精美,多用普魯士風格的西洋人面相、戰馬、神鷹進行裝飾,風格奢華。德國鐘極為昂貴,一架三發條八音簧報時報刻的美最時八音挂鐘,民國27年香港謙信洋行報價高達兩百多塊銀元。
民國時期國內戰事不斷、經濟不穩,德國鐘錶在當時是一種高端奢侈品。家中如果有德國鐘錶,照相、待客必然擺在廳堂最顯眼的位置。由於德國鐘錶多“買不起”,從而激發了國人自主研發生産鐘錶與洋鐘錶競爭的熱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當時以煙&寶時德順興造鐘廠、上海昌明電氣公司等鐘廠為代表,生産出一大批物美價廉的機械鐘。
進入上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同時將東洋鐘錶傾銷中國。一些國內鐘錶企業家為了鼓舞民眾愛國熱忱,經常在座挂鐘背板附有一段激情洋溢的愛國文字。當時煙&德順興造鐘廠生産的時鐘上就附有:“本廠經理李東山,抱實業救國、挽回利權之素志,以時鐘一項漏卮極巨,乃潛心研究,曆盡艱苦,始告成功……”筆者所藏的多&煙&“寶字”牌時鐘背板上均貼有“請用國貨”、“齊心愛國振興實業精造我國之貨勿用舶來之品”等字樣。
1934年5月,馮玉祥將軍在煙&考察時特意參觀了永康鐘廠。當他看到一台&足以與洋鐘媲美的産品從同胞手中造出來時稱讚道:“無論鐘,無論表,大家都説外國物件好,到煙&,看鐘錶,裝置既輝煌,機件又靈巧,誰説國貨沒有洋貨好?”
煙&時鐘在當時主要是與日本的馬球、精工舍、愛知等品牌時鐘展開競爭。最終,煙&鐘以上乘的品質,低廉的價格,良好的信譽戰勝了日本時鐘,在中低端市場取得了最大份額。
到了上世紀30年代中期,煙&制鐘業步入鼎盛,年産量達16萬隻。據當時報刊報道:“社會人士亦均以係鹹樂購用。一時風聲所播,遍及國內外,貨物銷路,日漸暢旺,北達遼寧、吉林、黑龍江各省市,南至安南、緬甸、新加坡以及南洋群島各地。舉凡交通便利之地,均可銷貨。”
日軍全面侵華後,國內鐘錶生産嚴重受阻。時至日本投降,煙&只剩下德順興等三家造鐘廠,從業人員不足百人,年産鐘錶不過幾千隻。
挺進國際鐘錶收藏市場
解放以後,我國製表業獲得新生,各地鐘廠相繼參與公私合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中國輕工業部帶頭研發出統一機芯,並率先使用在上海鐘廠生産的“555”牌&鐘上。隨着技術的革新,鐘錶生産效率獲得極大提高,自此鐘錶走入了千家萬戶。
近年來,古董鐘錶作為一種高端奢侈品,以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獲得了國內市場上藏家的親睞。隨着國際上古董鐘錶拍賣市場日趨火熱,越來越多的中國藏家開始對國外鐘錶拍賣給予關注,海外精品鐘錶開始在國內各大拍賣會上頻頻露臉,大量曾經佚散海外的精品鐘錶不斷回流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