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股市持續低迷,新股申購出現虧損,基金吸引力下降,樓市遭遇限購。在此背景下,“吸金大王”非銀行理財産品莫屬。據普益財富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産品(不包括對公産品),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
就産品投向而言,債券和貨幣市場是上述8.51萬億資金的主要投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約56.69%的理財産品投資方向為債券市場,包括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
不過,投向信貸和票據資産的理財産品由於受到監管約束,今年上半年發行量明顯萎縮,在理財産品發行總量中佔比僅為5.19%。但這並不影響信貸類理財産品以4.74%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成為今年上半年平均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産品種類。
就期限收益率而言,超短期理財産品發行量最多、收益率倒挂,是今年上半年理財産品發行的又一大特點。據統計,在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産品中,3個月以下期限的理財産品佔了絕大多數,比例高達62.08%。而1個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就佔了32.8%,成為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種。
同時,上半年理財産品還出現了過去難得一見的收益率倒挂現象。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58%,但期限更短的1個月以下期限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達3.61%,高於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産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上半年國內通脹一直處於高位,不少銀行把抗通脹作為噱頭吸引投資者,但是理財産品收益率真正跑贏通脹的仍然是少數。數據顯示,上半年到期的7731款理財産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贏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5.5%的理財産品只有186款。
在今年上半年到期收益率較高的25款銀行理財産品中,以北京銀行貢獻最多,由該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共有9款躋身其中。而上半年到期收益率為零或負收益的11款理財産品中,則以華夏銀行上榜最多,上半年該行共有5款理財産品到期實現零收益或負收益;其次為招商銀行,共有3款産品到期實現零收益。
相比其他投資品種,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居中等。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集合資金信託産品的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為9.46%,高於銀行理財産品。但基金的收益率則遜於銀行,各類基金中僅貨幣市場基金上半年實現正的收益率,平均收益率為1.03%,其他均為虧損。其中股票型基金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