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退潮時,就知道誰沒有穿底褲。在銀行理財産品天量發行之時,那些從資本市場撤退的投資者,被這些産品的高預期收益率吸引。然而到期後為零/負的真實收益率,卻讓投資者苦不堪言。受5月以來原油、黃金、白銀等大宗商品暴跌,國際股市大幅波動的影響,相關結構型理財産品的收益受到很大損失。而多家商業銀行的挂鉤匯率的結構性産品,也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相關專家&&,造成結構型理財産品收益率為零的原因很多,産品的期權結構設計、投資期限跨度、進場時機以及投資選擇等因素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考慮到當下經濟局勢正處於“十字路口”,結構性理財産品也許無法在短期內告別“零收益”。
“零”聲不斷
資料顯示,自今年初至6月13日,匯率挂鉤産品發行量為30隻,幾乎等於去年全年發行量。但是這些産品有不少未能給投資者帶來預期的高收益。據普益財富發布的報告顯示,招商銀行不久之前到期的一款名為“焦點聯動系列之匯率表現聯動理財計劃”的結構型産品,該産品挂鉤對象為歐元兌美元的匯率。觀察期內,歐元兌美元匯率跌破了區間下限,産品到期收益率僅為最低預期收益率0.5%,未實現4.5%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另外,該行在上周到期的一款結構型産品"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A股金融類股票表現聯動理財計劃”未實現7%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為零。
結構性産品的“零”聲從一家家國內商業銀行傳來。廣發銀行今年初發行一隻匯率挂鉤産品,挂鉤於歐元兌美元匯率,産品挂鉤方式為區間觸髮型。根據産品的設計,若觀察期內歐元兌美元匯率從未突破設定的區間,則到期時向投資者返還理財本金以及5.0%的年化收益率。否則收益為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在産品存續期內,突破了匯率區間上限,因此産品提前終止,收益率為零。
事實上,這樣的“零”聲也從外資銀行內部傳出。今年6月3日東亞銀行到期的一款結構型産品,儘管實際收益率達到8.5%,但是其預期收益率高達16%,因此到期收益率仍未達標。花旗銀行一款名為“1年期人民幣結構型投資賬戶挂鉤一籃子消費類股票每日累計收益”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其最高年化預期收益率為8%,然而産品到期收益率為0.0325%。
警鐘遲來?
據記者了解,結構型理財産品往往挂鉤於匯率、期貨價格、原油價格、貴金屬價格、商品指數、股票指數等。其結構有區間觸髮型,也有看漲型和看跌型。這類理財産品往往設計成保本型或保證一定的低收益,而高收益部分則需要冒一定的風險。
“絕大多數結構型産品的挂鉤對象均為海外金融産品或者指數,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需要對這些挂鉤標的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對其走勢要有自己的判斷。”普益財富研究員范傑&&,了解挂鉤標的後,投資者還應該進一步了解産品的收益結構。例如産品是否保本,如果不保本,有無止損線。對於不保本且未設立止損線的産品,投資者需要謹慎。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一些銀行發行的結構型理財産品存在設計不合理的現象,投資者與銀行之間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據這位人士透露,一些産品在設計時規定了投資者可獲得的最高收益率,例如當初設計的最高預期收益是10%,即便挂鉤標的指數的漲幅很大,投資者也只能獲得不超過10%的收益率,剩餘的部分屬於銀行的投資收益;反之,如果挂鉤指數下降,銀行可以採取提前終止的方式規避風險,保證一定程度的本金。這就是俗稱的“銀行吃魚翅,客戶喝米湯”。
短評:左轉,還是右轉
“零收益”、“負收益”的聲音還是從銀行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報表中傳來了,特別是以匯率為挂鉤的區間結構性産品。從相關統計機構的數據中看出,無論是最有開拓精神的中資商業銀行,還是具有豐富市場博弈經驗的外資行,其産品的收益率多以“零”分交卷,實在有些“寒酸”。
這種區間結構産品本身的設計思路並不壞,産品挂鉤的標的物大都為熱門資産。特有的漲跌區間的設定使得産品似乎能夠使投資者無論在熊市或牛市中均可獲得較高收益,外加對本金安全的保障,吸引了很多對風險承受能力並不高的投資者。
然而,對於銀行理財産品中的外幣結構類産品而言,最終收益不僅取決於挂鉤標的資産的類別和未來走勢。産品的期權結構設計、投資期限跨度、進場時機以及投資幣種選擇等因素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國際金融形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之時,一旦投資者對標的物的未來趨勢發生誤判,或者設計者在設計結構參數時出現嚴重失誤,都會引發零收益事件。更要命的是,結構型理財産品對經濟波動十分敏感。在當前全球經濟局勢走到“十字路口”時,如果經濟這個老傢伙選擇左轉彎,而結構性産品卻堅定地選擇向右拐,那麼悲劇的“零”聲將一定襲來。
貼士:兩誤區慎入
很多投資者對這類挂鉤型理財産品存在誤區,一種誤區是,以為最高預期收益肯定能實現;而另一種誤區是以為一旦觸發風險事件變成零收益,産品就可以提前終止。而事實上,最高預期收益的實現概率並沒有那麼高,而一旦發生風險,産品也不可能就此提前終止,因為絕大部分資金存了一個定期存款,不到期不能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