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吸金8萬億 理財産品大躍進
2011-06-27   作者:楊秀紅  來源:投資者報
 
【字號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曾幾何時當銀行理財經理向你大獻殷勤推銷理財産品的時候,多數人都會笑而避之。而現在,情況逆轉了。
  股市持續低迷;申購新股連連虧損;公、私募基金吸引力下降;樓市也“不給力”,限購政策幾乎讓它成了無流通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往只能作為投資附屬品的銀行理財産品,如今卻成了中國資本市場最火爆的投資品種。
   一方面,保本投資和穩定收益讓它成為無風險資金的棲息地;另一方面,當央行不間斷地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時,各大銀行也在瘋狂般發展理財産品,使其成為吸儲工具。

  上半年發行近萬款同比翻番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22日,下同)已發銀行理財産品9544款,同比已經翻倍。其發行則呈現委託期限短、預期收益率高的特點。
  不過,在銀行因“差錢”而不斷提高預期收益率的同時,相關投資風險也“水漲船高”。
  與去年全年發售11789款的規模相比,今年上半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數量已達去年全年的8成。
  而與去年上半年發行4727款的規模相比,今年同期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已經翻了一倍。
  另外,從環比數據來看,銀行理財産品今年以來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在去年三、四季度,國內銀行理財産品的發售數量分別達到3202款和3545款,而到今年一季度,這一數量猛增到4854款,至6月22日,今年二季度也已經發行了4609款。
  隨着銀行理財産品的增多,産品募集資金額也迅猛增長。據普益財富統計,截至6月21日,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預估發行規模達到8.25萬億元,而去年全年的發行規模為7.05萬億元。
  顯然,今年上半年的募資水平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按照這一發行規模測算,今年全年的銀行理財産品的募資金額將超過16萬億元。
  這一數字是個什麼概念?根據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國內居民儲蓄存款為32.67萬億元。這意味着,銀行理財産品的全年募資額達到當前居民儲蓄存款的一半左右。
  今年1至5月,新增貸款不過3.53萬億元;今年前6個月,新發公募基金的募集資金約1553億元,不足銀行理財産品的零頭。
  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出現井噴,與銀行流動資金日漸吃緊有關。
  從去年1月18日算起,至今年6月,央行已經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粗略估算,其累計回收流動性超過4.5萬億元(按照每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籠3800億元資金計算)。
  一邊是央行不斷調高存準率收縮流動性,另一邊銀監會對銀行存貸比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銀監會要求各銀行自6月1日起執行日均存貸比不得高於75%的監管標準)。為了吸收存款解決資金面緊張的局面,銀行不得不大量發行銀行理財産品以解圍。
  尤其在月末,這一現象更為突出。而銀行理財産品之所以可以為銀行提供存款支持,主要因為在募集期內,這些理財産品募集的資金是以存款方式存在的。正是借助這一特點,銀行使理財産品成為其攬儲的一大方式。
  事實上,考核壓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在中間業務收入得到銀行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另一大創收新項目時,理財産品銷售火爆,對中間業務收入也貢獻良多。

  3個月以內短期産品佔2/3

  銀行理財産品呈井噴式增長,與銀行大量發行短期或者超短期理財産品有直接關係。
  短期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周期短,只有7天、6天,甚至有的産品只有2天委託期限。如6月17日農行發行的一款2011年“金鑰匙?安心得利”第1318期個人專屬人民幣假日理財産品,就只有兩天的委託期限。
  由於委託期限短,這些理財産品的發行頻率得到提高,在發行頻率提高後,發行數量也隨之迅猛增長。
  從理財産品委託期限來看,今年以來委託期限在1個月以下的短期銀行理財産品市場佔比與去年相比明顯上升。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委託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産品佔37.47%,委託期限為1~3個月的佔29.58%,3~6個月的佔19.04%,6~12個月的佔11%,12個月以上的不足2%。
  另外,與去年相比,短期理財産品佔比也出現較大幅度提升。
  根據Wind統計,去年發行的1萬多款銀行理財産品中,委託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佔30.92%,1~3個月的佔29.97%,兩者合計佔60.89%。
  今年與去年相比,委託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産品佔比提升了約7個百分點。
  針對短期化理財産品大行其道的現象,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與宏觀調控下,金融市場短期資金需求緊張相關。
  目前,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財産品由於在發行前後的數日內能鎖定客戶資金,從而有助於緩解銀行存款壓力。如在銷售期(一般3天左右),理財産品是以存款的形式在銀行賬面上。在贖回期也是如此。
  今年6月以來,隨着銀監會日均存貸比不得高於75%的考核指標開始實施,各家銀行存款競爭變得異常激烈。超短期理財産品更加受到銀行的青睞。
  此前,銀行只在季末、月末發行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財産品,以緩解短期資金壓力。而從6月以來的數據看,日均存貸比考核實施後,銀行發行理財産品節奏趨於均衡,每天都有十幾款新發産品面世。

  6成以上預期收益率達3%-5%

  在各家銀行暗中爭搶之下,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被不斷抬高。很多銀行都打出跑贏CPI的宣傳廣告,以吸引投資者。
  不過,在CPI如今達到5.5%甚至破6%的情形下,跑贏CPI確實有些困難。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銀行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普遍大幅提高。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産品中,6.21%的産品預期收益率在0~2%之間、19.13%的預期收益率在2%~3%(含)之間、63.61%的産品預期收益率在3%~5%(含)之間,僅有39款預期收益率在8%以上,這些産品約佔總數的0.41%。
  由此可見,近9成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之下,大部分銀行理財産品還不能跑贏CPI。
  不過,令人吃驚的是,一些理財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居然高達20%甚至50%。其中,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産品中,預期收益率最高的是星展銀行發行的一款外幣理財産品。該産品今年4月12日發行,産品名稱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9期12個月國美電器股票挂鉤澳元結構性投資産品,其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達50%,主要投資標的為股票,委託期限為12個月。
  同時,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預期收益率水平明顯提升。根據Wind統計,去年65%的産品預期收益率在0~3%(含)之間、23.56%的産品預期收益率在3%~5%(含)之間,預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有53款,這些産品約佔總數的0.45%。
  兩相對比可知,與去年預期收益率在3%以下的産品佔據主導地位不同的是,今年這類産品佔比大幅下降,其佔比已經由去年的65%萎縮至今年的25%,而預期收益率在3%~5%的産品佔比大幅提升,佔比達到63.6%,佔據主導地位。

  警惕高風險高收益

  但是高收益伴隨高風險。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整體提升的同時,其投資風險也隨之增加。
  我們發現,隨着預期收益率提高,銀行理財産品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那些收益率偏低的銀保本固定型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開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偏高的非保本型理財産品。
  目前,根據本金與收益是否有保證,銀行理財産品被分為保本固定收益産品、保本浮動收益産品與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三類。
  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浮動收益産品佔比明顯提升。在今年上半年發行的9000多款理財産品中,58.64%的銀行理財産品為非保本浮動型産品,22.68%為保本浮動型産品,僅有18.68%為保本固定型。
  而在去年的産品中,非保本型浮動型産品佔比48.48%,保本浮動型産品佔24.97%,保本固定型産品佔26.55%。
  風險偏高的非保本型産品佔比提升了10個多百分點,約有5726款。這一産品佔比的提高,無形中加大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所謂高風險高收益,這句話在任何理財投資領域都是亙古不變。當銀行理財産品以高收益誘導投資者買入後,最終若未能令投資者賺錢甚至帶來較大虧損,其發行也將與基金一樣遇冷,甚至引發客戶對銀行或理財市場的不信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謹防理財産品“高收益”藏貓膩 2011-06-24
超短期銀行理財産品收益未必樂觀 2011-06-24
半個月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超6% 2011-06-23
跑贏CPI 銀行理財産品開打價格戰 2011-06-23
匯率波動拖累理財産品 廣發兩産品零收益 2011-06-23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