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稚川移居圖》緣何拍出4億天價?
畫中葛洪與廣東羅浮山有什麼關係?
其創作過程和流傳經歷,充滿着傳奇故事……
4.025億元,最昂貴的古畫
在剛結束不久的保利春季拍賣會上,元代畫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圖》拍出四億元的天價,繼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4.368億元拍出)之後,掀起又一輪古代書畫的拍賣熱潮。
一幅畫,四個億,對業外人士來説,簡直不可思議,但對知道內情的人來説,卻在預料之中。
首先,元代書畫的整體價格在拍賣市場上就很高。元代時間不到百年,卻在中國繪畫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開創了中國文人畫的新天地,還誕生了趙孟頫,以及被後世統稱為“元四家”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等書畫大家。
古代書畫的壽命只有一千年左右,而有近八百年歷史的元代書畫,尤其是名家書畫,顯得彌足珍貴。今天元代書畫已經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作為國寶,收藏於海內外各大博物館中,鮮有散落於民間者。即便有,也不肯輕易出手。這就使得元代書畫極少露面於海內外各拍賣場中,偶有露面,就顯得“牛”氣沖天。
其次,“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其書畫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代表着元代繪畫的最高水平,歷朝歷代都備受推崇。2010年,他的《秋山蕭寺圖》以1364萬元成交,《煮茶圖》更是以3136萬元的高價成交,而《稚川移居圖》四億多元的成交價,毫無懸念地成為中國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古代畫作。
獨特的“繁線密點”繪畫風格
《稚川移居圖》為立軸,設色紙本,縱120厘米,橫56.7厘米。描繪了東晉葛洪攜帶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煉丹的故事。羅浮山位於今天廣東省博羅縣境內。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畫中騎在牛背上的葛洪,身穿道袍,神情專注於手中的書卷,邊走邊看,全然不顧隨他同行的家人。
他身後,妻子和兩個孩子同騎在牛背上,小的抱在懷裏,大的坐在身後。隨葛洪夫婦一起移居的,還有他的僕人們,他們或提着雞籠,或牽着牛羊,或挑擔負重,把生活必備之物搬運到山上。一路崇山峻嶺,飛瀑流泉,幾間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裏,先行到達的僕人,在打掃庭院,迎候主人的到來。畫面非常有感染力。
《稚川移居圖》通幅運用焦墨,間淺赭色。峰巒疊嶂,樓閣參差,整個畫面顯得生動細膩,筆墨沉酣,當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王蒙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外孫,從小跟着外祖父學畫,詩文書畫皆有家傳,繪畫成就尤高。
他的山水畫,早年受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開創出獨特的“繁線密點”繪畫風格。他獨創了牛毛皴法,這種皴法非常柔細,很像牛毛,特別適合表現南方山水的溫潤秀美。
王蒙為何鍾愛“葛稚川移居”
《稚川移居圖》畫中描繪的不是北方的崇山峻嶺,而是南方茂林修竹的小溪潺潺。其《煮茶圖》,也以捲曲、細密的皴筆,表現山石的肌理結構,畫面流暢娟秀,挺拔而柔和。同樣使用牛毛皴法的存世畫作還有《幽壑聽泉圖》,以及《夏日山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太白山圖》(遼寧省博物館藏)、《青卞隱居圖》(上海博物館藏)等。
除此次拍賣的《稚川移居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王蒙另一幅《葛稚川移居圖》,同樣是描繪葛洪隱居羅浮山的情景;不同的是,這幅畫中的葛洪,正牽着一隻鹿站在橋上,回頭張望落在後面的家人。他的身後,有背着琴的童子,牽牛的僕人,抱着孩子騎在牛背上的婦人,以及跟在牛後面行走的女眷。
專家稱,除了存世的這兩幅移居圖,王蒙還畫了許多關於葛洪的畫作。那麼,王蒙為何如此鍾愛“葛稚川移居”這一題材呢?葛洪和王蒙,儘管兩個人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身份也迥然不同,但卻有着相似的人生經歷。
要做勾漏縣令的“散騎常侍”
葛洪出身於三國的東吳世家,祖上曾經擔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葛洪因為帶兵打仗立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此後屢次升遷,被賜以“關內侯”的爵位。然而,葛洪心裏卻非常明白,在政治昏暗、社會動蕩的情況下,一切榮華富貴都如浮雲。他看破紅塵,一心修道。
當朝廷再次提升他為“散騎常侍”,也就是皇帝的侍從時,他婉拒,反而請求去廣西勾漏縣做一名縣令,因為他聽説離勾漏縣不遠處,出産煉丹用的丹砂,到那裏為官可以就近採丹砂煉丹。
得到皇帝的允許後,葛洪就帶着家人上任去了。當他走到廣東的時候,被當地的官員挽留,隱居在羅浮山裏修道煉丹。期間,他著書立説,先後寫成《抱朴子》、《神仙傳》等書。最後,老死羅浮山中,後人傳説他羽化成仙了。
王蒙的精神寄託和靈魂偶像
王蒙的人生經歷,與葛洪非常相似,他也曾擔任過負責審理案件的官職,後來因為元末社會動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元朝政權搖搖欲墜,王蒙於是産生了歸隱的念頭,想做一個像葛洪那樣的世外高人。
他把葛洪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和靈魂偶像,因此創作了很多以葛洪移居為題材的畫作。在這些移居圖中,畫家筆下的葛洪總是身穿道袍,表現出一副置身世外、悠然自得的樣子,這反映出王蒙對於隱居生活的嚮往。
事實上,王蒙在創作完這些畫作後不久,就因為社會動蕩,而效仿葛洪隱居於山中。只不過,他隱居的地方,不是羅浮山,而是浙江余杭的黃鶴山。
隱居期間,他創作了不少山水畫作,包括上面提到的《太白山圖》、《夏日山居圖》、《青卞隱居圖》以及《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秋山草堂圖》(&&故宮博物院藏)等等。
過雲樓珍藏的《稚川移居圖》
明朝建立後,年過花甲的王蒙,不顧友人的勸阻再度出山,擔任泰安知州。後來他因為與密謀造反的朝廷官員有交往,而被捕入獄,不久死於獄中。王蒙死後,他的作品也受到牽連,許多被銷毀,以至今天王蒙的傳世畫作非常稀少。
他的《太白山圖》今天得以存世,是因為當年的收藏者裁下了畫中王蒙的印章,才躲過一劫。從圖中的題詩和印章也可以看出,這些畫作都有着複雜而坎坷的流傳經歷。
此次拍賣的《稚川移居圖》上,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的20余枚收藏印,極為珍罕難得。後來,《稚川移居圖》入藏蘇州顧氏過雲樓,被收錄在《過雲樓書畫續記》中。
蘇州過雲樓,是晚清民國歷史上蜚聲中外的收藏世家,一向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譽。今天,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倪瓚《竹石橋柯圖軸》、唐寅《洞庭黃茅渚圖》和石濤的《細雨虬松圖軸》等,都曾經是過雲樓的舊藏。
《稚川移居圖》入藏過雲樓後,被視若拱璧,可惜身逢亂世,屢遭劫難。1937年日寇轟炸蘇州,顧家園林、假山盡毀,過雲樓藏品大部分化為灰燼。幸運的是,《稚川移居圖》秘藏於顧家書房,避過一劫。此後,顧家後人連夜把《稚川移居圖》和其他藏品轉移到上海租界。
風雨輾轉八百年的傳奇身世
上世紀六十年代,過雲樓被抄,顧家後人珍藏的大批書畫均被查抄,其中就包括《稚川移居圖》。據説,《稚川移居圖》被抄後,一位顧家後人以為永失此圖,極度絕望下,縱身跳入冰冷的蘇州河。
1977年,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家鐘銀蘭與書畫鑒定權威鄭為、承名世一起到蘇州博物館,鑒定一批“文革”中抄來的書畫,赫然發現其中有王蒙的《稚川移居圖》,此前它一度被人們懷疑已經被毀。
鐘銀蘭鑒定完《稚川移居圖》後,認為此圖比故宮收藏的《葛稚川移居圖》更為精彩。並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畫極精,令人激動不已。”隨後,三位專家為該畫能入藏上海博物館而積極奔走。但數年後,該畫卻從蘇州博物館“失蹤”了。
原來,由於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過問,顧家的舊藏物歸原主,王蒙的《稚川移居圖》因此還給了過雲樓顧氏後裔,成為過雲樓第五代顧篤瑄的收藏。
在歷史風雨中輾轉八百年的《稚川移居圖》,以精妙的筆墨、傳奇的身世,創造了古代書畫拍賣市場上的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