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錯判資金流向預期
2011-06-21   作者:張煒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央行上周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的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3%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其中,41%偏好“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42%偏好“儲蓄存款”)。相比之下,投資意願回落。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産投資”的居民佔22.2%;選擇“股票投資” 僅佔11%,在居民投資方式中跌至第四位。這項最新的儲戶問卷調查,反映出股市投資者錯判了資金流向。
  今年1月至4月,面對流動性收緊帶來的影響,股市一度表現得十分“淡定”。特別是房地産調控政策再度升級後,限購令壓制樓市投資,被認為股市將成為“受益者”。有券商知名分析師判斷:“只有股市才能容納那麼龐大的炒樓資金,股市極有可能成為炒樓資金的避風港。”今年以來,CPI升幅不斷攀高,負利率現象加劇,股市又被説成跑贏CPI的最佳選擇。有評論者指出,CPI升幅達到5%不可怕,只要炒股抓住一個漲停,就足以化解通脹風險。正因為預期炒樓資金和儲蓄資金“轉戰”,A股在今年前4個月走出了一定力度的反彈,而藍籌股的帶頭上漲,更被看作“二八轉換”初露端倪。
  然而,比較去年4季度和今年2季度的儲戶問卷調查,不難發現期盼炒樓資金和儲蓄資金入市,只是股市看多者的“一廂情願”。去年4季度的儲戶問卷調查顯示,45.2%的城鎮居民傾向於“更多投資(如購買債券、股票、基金等)”,37.6%的傾向於“更多儲蓄”;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房地産投資”以26.1%的相對高值繼續成為居民投資首選,“股票投資”佔14.8%。對比兩份儲戶問卷調查,可看到資金流向對股市並不利。
  半年多來,負利率吞噬個人財富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比重高居不下。而在調控政策的重壓下,儘管選擇“房地産投資”的佔比有所下降,但房地産依然是個人投資方式的首選。相比之下,倒是期盼迎來炒樓資金和儲蓄資金“轉戰”的股市失寵至極,選擇該項投資的佔比進一步降低。
  若&&當前樓市和股市的走勢,不難理解這樣的狀況。房價未有價格回調的跡象,樓市投資也沒有賠錢效應,且房屋具有居住的使用價值,炒樓資金何必輕易放棄。
  而股市一直以來深受賠錢效應困擾,賺錢效應往往“曇花一現”,又有多少吸引炒樓資金的魅力?至於儲蓄意願的居高不下,與我國的特殊國情有很大關係。很多儲戶並非不知道負利率的危害,而是一不願在股市中賠錢,二沒有資金實力買房。
  值得注意的是,負利率背景下的儲蓄意願並非“堅定不移”,或已有部分資金被理財産品所分流。央行上海總部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上海本外幣個人存款減少85.6億元,同比多減51.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減少56.1億元,同比多減44億元,環比則少減251.1億元。儲蓄存款持續減少現象的出現,反映出負利率影響的存在。而據相關專家的統計,2006年,銀行理財産品的總規模為4000億元左右,目前則高達7萬億元,基金管理的資産規模則從2007年的3萬多億元降至目前的2.3萬億元。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的增加與基金管理資産規模的減少,與股市低迷有很大關係。雖然銀行理財産品不能完全跑贏CPI,但短期産品的收益率不斷攀高,有的已經突破5%。對於不想賠錢的穩健型資金來説,理財産品成為相對較滿意的選擇。
  股市沒有迎來儲蓄資金“轉戰”,相反,部分股市資金被分流成為銀行的客戶。錯判炒樓資金和儲蓄資金流向的股市,面對基本面的不確定性而“不堪一擊”,近期調整並創出2011年以來新低不足為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抑制通脹的關鍵在於改變資金流向 2011-04-19
六大基金公司投資轉向白馬股 或引領資金流向 2011-03-28
中東局勢使資金流向發達市場 2011-03-02
緊縮預期強化方能引導資金流向 2011-02-22
美元“怪誕”走勢攪局資金流向 2010-12-03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着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