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尚未加入“拍賣明星”隊伍
專訪雕塑家隋建國
2011-06-17   作者:記者 朱丹/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6歲生日剛過,他進入青島光明紡織廠,當起了工人。
  24歲那年,只讀到初二的他憑藉勤奮與天分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青年人應該做青年人的事”的號召下,他和一位年輕藝術家結伴去了四川,這次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作出了去中央美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決定,隨後他順理成章地留校任教。
  45歲時,他擔負起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的重擔。
  他就是隋建國,當今中國最具商業價值的雕塑家之一。在“2011年度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頒獎典禮現場,《經濟參考報》記者對這位新晉當選“非凡藝術人物”的雕塑家進行了專訪。對於自己的成功,隋建國顯得淡定而從容,“成功是需要努力和機遇的,而我恰恰具備這兩樣。”

  嘗試之路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無論是表現世界與個體束縛掙脫關係的《地罣》,還是充滿沉重壓抑感的《殛》,隋建國運用一系列自然與工業硬性材質,賦予其扭曲變形的視覺外觀,增加空間的擴張力與物質的存在感,從而鮮明地喻示現實中的種種形態與問題,傳達着現代人文觀念與反思精神。90年代末,他以不受約束的創作理念,重新運用傳統寫實的藝術風格,相繼創作了反省並探究中華現代文明歷程的《衣缽》以及《中國製造》系列。他的作品在保留古典主義美術風格的同時,將大眾流行藝術的新活元素融入其中;既具備了西方的創新精神,又傳承了東方傳統的辯證理念,成為在國際視野下中國當代藝術雕塑領域的重要代表。
  近年來,隋建國作品中極具延伸感的空間表現力,使雕塑這種“觸覺藝術”的虛實動靜達到了最大限度的平衡與完善。
  年過五旬的隋建國面對雕塑創作中最希望展現的理念與最願意嘗試的元素這樣的問題,回答起來已經頗有些大徹大悟的意味,“雕塑的核心在於:展現人的身體在一個具體的空間內,如何感受與把握這個空間,至於用什麼媒介又或元素其實並不重要。”

  從“不情願賣作品”到“支持藝術市場”

  1992年,隋建國的作品第一次被人買走,那時的成交價,是一件作品一兩千美元,那時的隋建國對於“出賣”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不情願。“是皮爾卡丹的中國代理宋懷桂找到我,説要收藏我的作品。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不賣’,理由很簡單,那是我花費了三四年時間創作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參加更多的展覽,能夠被更多人參觀、感受。”隋建國回憶道,“宋懷桂做了我很多工作,他勸我説,‘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你把作品賣給我了,一方面我是花錢買的,我一定會認真對待你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你;另一方面,你可以用我買你作品的錢,去創作更多的作品。’最終,我賣給了他。”
  事實上,就在十幾年後的2007年,隋建國的作品《衣缽》(2000年作)已在紐約蘇富比拍出了224.6萬元的高價。
  “我個人是支持藝術市場的,有了市場藝術家才能更自由地去創作,至於所謂的市場又或金錢會牽着藝術家的鼻子走,我想那應該是藝術家本人的問題。”與不少藝術家避談市場不同,談及藝術市場,隋建國顯得很是坦然。
  “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你會發現雕塑對收藏家的要求更為苛刻,雕塑是有質量的,是承重的,這也決定了雕塑在保存、運輸等方面的困難。不僅如此,雕塑表達的情感更為複雜,它需要收藏傢具備更多的藝術史知識,擁有更深厚的藝術感受力的積累。”

  雕塑:下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

  2010年2月,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國際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一件青銅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萬英鎊的天價。雕塑在國際上的收藏地位可見一斑。
  雕塑最早進入中國拍賣市場是在1995年,一直與油畫放在一個板塊來拍賣,市場表現不溫不火。有這樣一組數據:從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達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總成交額約1.36億元人民幣。這與動輒成千萬元或者上億元的書畫、瓷器相比,顯然是天壤之別。然而,從2006年以後,雕塑漸漸從油畫的陣營裏分離出來,受到越來越多藏家的關注。
  “雖然個別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屢創新高,但雕塑的整體價位仍然偏低,是個值得關注的市場。”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雕塑家還沒有加入拍賣明星的隊伍,他們中很少有人去刻意炒作自己。”隋建國説,“在我看來,中國目前的雕塑市場還是發展的挺健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釋放心靈的農民雕塑家 2011-04-01
美藝術家將舊書變雕塑創作 2011-01-21
雕塑品國際拍賣價創新高 2010-11-08
廖一白雕塑作品拿奢侈品開刀 2010-09-19
瑞士雕塑家名作拍出上億美元 2010-02-1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