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在經歷近兩個月的下跌後,無論老基金還是正處於建倉期的新基金,凈值都遭遇了較大幅度折損,凈值在0.5元以下基金頻頻出現。記者昨日了解到,目前,已有12隻基金規模再度降至1億元以下,瀕臨清盤“紅線”,部分一對多産品面臨即將清盤的風險。
12隻基金降至億元以下
一向以穩健投資的公募基金,自今年4月以來的這輪下跌行情中再度遭遇重挫。統計顯示,截至10日,僅有南方隆元、鵬華價值、長城品牌等7隻基金仍然保持着正收益,跌幅最大的銀華內需、天弘精選混合等基金跌幅甚至在15%以上。
假設基金規模仍位於一季報披露水平,那麼隨着凈值的不斷下跌,目前已有12隻基金資産規模低於1億元。其中,天弘永定成長、東方策略成長以及天治趨勢三隻基金資産規模在8000萬元以下,萬家雙引擎則距離5000萬元“紅線”僅一步之遙。而根據開放式基金的合同規定,清盤條件主要有兩條:一是基金持有人連續60日不足100人,二是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後,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也就是説,如果市場出現進一步下跌,那麼這幾隻基金將面臨被清盤的風險。
WIND數據同時顯示,另有22隻基金徘徊於破億(資産凈值在1億元和2億元之間)邊緣。其中,泰信優勢增長、寶盈核心優勢、滙豐晉信2026和天弘深證成指的資産凈值均在1億元附近,形勢岌岌可危。若A股市場再度出現下跌,隨時都可能引發這些基金的集體破億。
值得注意的是,以追求超額收益收取業績提成的專戶一對多産品也未能倖免,部分産品已逼近20%清倉線。根據專戶一對多産品持有者自發收集的凈值表顯示,目前中行國泰中誠消費2號、招商瑞泰等多只産品凈值已經徘徊在0.9元附近。
次新基金遭遇凈贖回
對於159隻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來説,可謂生不逢時。多達105隻次新基金今年以來凈值持續下跌,其中更有34隻虧損已超10%,次新基金輕倉或建倉期帶來的避險功能近乎全失。而截至6月10日,今年以來成立的40隻偏股型新基金,除了幾隻5月底6月初成立的單位凈值在1元面值及略高之外,其他新基金幾乎全軍覆沒,其中8隻下跌超過10%。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部分基金經理過於激進,使得基金凈值在短短一兩個月間就下跌了近10%,遭遇了基民集體出逃。
交易所信息顯示,上周上市的上證新興産業ETF和上證非周期ETF分別凈贖回2.17億份和0.543億份,凈贖回比例達20%左右。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與機構幫忙資金撤退不無關係。他&&,幫忙資金一般有較高的收益要求,如果行情好可能會多放一陣,一旦可能出現大幅下跌這些資金就會及時撤退。從目前新基金募集情況來看,很多基金“注水”嚴重,一旦這些資金集體撤離,成為“短命”基金的可能性也很大。
避免清盤仍有辦法
雖然已有基金規模下跌至警戒線附近,引發市場對其可能遭遇清盤的擔憂,但業內人士&&,由於持有人多、基金公司可自購解決等問題,短時間公募基金出現清盤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專戶産品一般設有清倉線,如果市場進一步下跌,隨時可能像陽光私募一樣出現提前清盤案例。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告訴記者,該公司就有一隻小基金,經常被媒體質疑是否會出現清盤。但是實際公募基金出現清盤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使到了必須召開持有人大會的地步,也幾乎不可能出現幾百個、幾千個持有人同時同意清盤。況且基金管理公司還可以利用固有資金投資旗下基金,即使暫時出現基金資産凈值小於5000萬元,也還有很多時間來扭轉局面。2008年就曾有多只基金在一段時間資産凈值一度跌穿5000萬元,但最後市場反彈,警報也就隨之解除。
某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一方面,基金相關法規並未作出類似“清盤”規定,所謂“清盤”之説僅見於某些基金的合同中,並有附加條件。而證監會相關工作人員曾公開&&,“迄今為止,並沒有基金被清盤,由於清盤影響非同一般,所以都會按程序走的。”
但對於持有人結構相對簡單的專戶一對多産品來説,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業內人士認為,這些産品類似於陽光私募,持有人數量較少,如果虧損過大提前清盤的可能性很大。去年,某著名公募基金旗下一隻産品,就曾出現因業績過差而提前清盤的案例。如果市場出現進一步下跌,這些産品仍然持續目前的投資策略,那麼就有可能出現“清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