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八成私募虧損 最多的虧36%
2011-06-13   作者:朱秀偉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佔領高端理財半壁江山且門檻高達100萬的陽光私募,今年上半年出現大面積虧損,讓客戶們“傷痕纍纍”。
  統計顯示,截至5月底,今年近1000隻陽光私募平均收益率為-6.98%,而同期上證指數跌幅僅為-2.3%,虧損幅度超過上證指數跌幅3倍。以追求絕對收益為最終目的的陽光私募,讓一些運氣不好的富豪客戶遭遇到了“黑色”半年。

    今年私募“傷不起”

  “黑幕”“血本無歸”,這是幾年前形容私募證券使用頻率最高的部分詞彙,但隨着趙丹陽與信託公司發行了第一隻陽光私募信託産品後,私募在我國迅疾駛入“快車道”。
  “買的是某知名私募的産品,據説名額還有限,我還是找了在銀行的老同學,才買到200萬。”在廣東佛山從事五金産品業務的張先生於今年年初 “打破頭皮”才成為某家知名私募的客戶。
  最近2~3年,私募迎來爆發式增長,陽光私募成為高端人群或不少富豪的“香餑餑”。一些“明星”私募因此把入戶門檻直接從100萬提高300萬甚至500萬。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截至今年5月30日,全國共發行成立了1694隻證券投資類信託産品,包括非結構化産品1042隻,結構化産品598隻,TOT54隻,私募的規模已達上千億元。
  但現實卻讓懷揣着“1年賺50%”夢想的張先生大跌眼鏡,截至5月30日,該信託虧損幅度已超過20%。“40萬就這樣沒了,想要贖回,但還在封閉期。”
  事實上,張先生的“悲劇”絕非個案。
  “我接觸到一個案例,是一位十幾年的炒房客,去年房地産調控的時候,他判斷樓市見頂,把手裏十幾套房子全部出手,後經過銀行介紹,於從去年年底陸續買入5隻信託産品,一共投入了2000萬左右,但到6月初,這5隻産品平均虧損15%,虧損300萬元,幾個月虧掉了幾套房。”某第三方評級機構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道。

  跌幅榜上“大佬齊聚”

  陜國投笑看風雲一號,成立時間為2011年4月18日,首次公布凈值是4月20日為99.57,隨後一路下滑,98.74、91.07、89.88……,截至6月9日,最新凈值為85.47,短短不到兩月,虧損14.53%,同期上證指數下跌11.5%,跑輸大盤三個點。成立於5月4日的二期,也出現虧損:截至6月9日,凈值95.06。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在884隻非結構化私募證券投資信託産品中,有5個月以上業績記錄的有714隻,今年前5月的平均收益率為-6.98%,但同期上證指數跌幅僅為-2.3%,私募整體收益遠輸於大盤。
  上述714隻産品中,絕對收益率為正的僅有103隻,佔比14.43%,,其中收益率在10%以上的僅有12隻。虧損幅度在10%以上的産品有221隻,佔比30.95%,虧損幅度超過20%的高達43隻,虧損幅度超過30%的也有3隻,其中中融中財明利價值虧損36.16%,為今年虧損幅度最大的私募,其基金經理為張明利。時策1期、天星2號虧損也超過30%。
  不僅如此,在虧損幅度超過20%的私募中,可謂 “大佬齊聚”:2009年私募冠軍羅偉廣;明星基金經理、多次獲得最佳私募上海從容的呂俊;華夏基金前投資副總監、明星基金經理上海尚雅的石波;國信證券前研究所所長、資産管理部總部總經理瀚信資産董事長蔣國雲等等。
  2010年私募冠軍南京世通的常士衫,5月也是虧損慘重,外貿信託世通嫦娥奔月,5月虧損14.11%,排在884隻私募産品中倒數第三位。
  私募目前採取的大都是信託模式,根據規定,單只信託對客戶人數有明確規定,即總數上限為50人。另外,30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算機構投資者,人數則不限制。
  假設按照每只私募平均50個客戶,總規模5000萬計算。前述提到今年有至少221隻信託虧損超過10%,那麼簡單計算,有成千上萬的百萬富豪今年以來的虧損遠超大盤,他們可謂是遭遇了“黑色”半年。

  私募銀行聯姻不全是好事

  由於門檻較高,普通投資者往往難以接觸到私募。但近幾年,私募卻是大發展,究其原因,首先是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念深入人心,一些高端客戶對此更有明確認識。
  另外一點,是私募渠道的轉變。由於私募不能公開宣傳,前些年的私募客戶,往往是私募經理身邊的朋友或親戚,資源有限,但當私募與銀行“聯姻”後,銀行手中大量的優質資源成為私募待開發的“金礦”,通過銀行渠道,一期私募産品發行規模甚至能超過10億元。因此,各大銀行的高端私人客戶成了陽光私募客戶的主要來源地。
  “問題也隨之而來。”某第三方評級機構的負責人認為。
  “銀行渠道強勢,不僅要收取認購費,而且還要從私募的管理報酬中提成。比如招商銀行,一般收取盈利部分的4%,其他銀行在2~3%左右,這會增加私募的壓力。其次,通過銀行渠道雖能迅速將私募規模擴大,但有部分私募,以前只有管理小資金的經驗,比如幾千萬元,他能操作得很好,但規模一旦擴大到幾億後,就很難給客戶帶來超額收益,甚至跑不贏大盤。其三,來自銀行的客戶有些對證券市場了解,但還有不少人對私募産品的高風險性並沒有直觀感受,稍微有波動,客戶給私募經理壓力將會巨大,不少私募甚至因此改變自己的一些做法。”他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公募私募放言“底部就在眼前” 2011-06-11
空倉私募仍在等待進場時機 2011-05-31
大跌嚇壞私募 最低倉位降至三成 2011-05-26
公私募基金集體跑輸今年大盤 2011-05-19
摩根士丹利推出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 2011-05-19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