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勞動節兩個小長假讓短期理財産品着實“火”了一把,端午節已不遠了,一些股民也盤算着等到下月初,就把股市上的資金盤出來購買銀行短期理財産品。但是有理財專家&&,短期理財産品所示期限都是産品實際運作期限,與購買日和到賬日無關,加上兩頭的“真空期”短期理財産品的高收益其實已經被攤薄。
投資案例:投資收益打折
昨日,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4月底。她接到銀行客戶經理的電話,推銷的是一款7天的超短期理財産品。4月28日起發售,她一盤算,5月5日資金就可以回籠,繼續炒股了,於是,她在4月28日買了這款7天的産品,20萬元起步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5%,這確實比7天通知存款划算。但是,5月6日下午,劉女士查詢賬戶發現,這筆錢並沒有到賬,客戶經理的答覆是這款産品4月28日到5月2日是發售期,起息日是5月3日,到期日是5月11日,而且到期後3個工作日到賬,也就是説這筆錢的本金和收益要5月13日才能拿到,劉女士頓時就有點被忽悠了的感覺,折騰下來,這20萬元就在銀行整整待了15天。
以年化收益率3.5%計算,收益金額為年化收益的7/365,20萬元7天收益僅135元,這是由於資金被多閒置了8天,實際收益率就低了。而辦理利率為1.49%的7天通知存款,這15天收益為120元,況且資金的流動性高於短期理財産品,
記者調查:“隱形佔用期”吞噬收益
近日來,記者走訪了成都理財市場發現,短期理財産品都存在4日至8日不等的發行日;而收益到賬日之前,還存在2至5個工作日不等的回款滯後期。也就是説,為獲得“短打”理財産品的收益,市民手中的資金至少要面臨6日以上的閒置,這也將顯著拉低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從長期理財的角度來看,這個“隱形佔用期”幾乎可以被忽略,但是就短期理財産品來看,就非常不划算了。
理財專家支招 理智選擇産品
怎樣避免投資者資金這樣無謂的閒置?銀行業理財專家建議,市民在選擇理財産品時應更為理智,
購買銀行理財産品要看好“真空期”,綜合評價再決定是否購買。如資金屬於長期閒置,應選擇長期理財産品,而頻繁轉投短期理財産品,轉投産品時的銜接時間也會蠶食理財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