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産品爆發式增長 銀信合作隱秘騰挪資金
2011-05-18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今年一季度,銀行業新增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但銀行理財産品卻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普益財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個月,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達3691款,同比增加1777款,增幅107.71%;發行規模約4.17萬億元,同比增加約2.92萬億元,環比增加約2.11萬億元。
  按普益財富的觀察,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規模與新增人民幣貸款餘額的運行趨勢,存在較明顯負相關。這一説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同。“一季度的高速增長,與銀行利用理財産品規避信貸控制有很大關係。”一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人士稱。
  上述人士同時&&,儘管銀信合作受到監管層嚴格限制,但銀行依然有辦法規避監管,“一是與那些銀信合作業務尚未達到監管上限的信託公司合作,另外一種方式是引入一個中間人,通過其來將理財資金對接信託産品,從表面上看就不是銀信合作了。”

  半年期以下産品佔八成

  受春節長假因素影響,一季度通常是銀行理財産品發行的低谷期,但今年情況尤為異常發行規模已超過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的一半以上。
  原因之一是,負利率持續已久,加上股市表現不佳、樓市日漸清淡,為抵抗通脹,客戶紛紛把資金轉向了風險較低、收益相對較好的銀行理財産品。
  同時,銀行理財産品出現了期限縮短、收益提高的特點。普益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發行的期限在半年以下的理財産品佔比已超80%,其中一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産品發行量提高了5個百分點,成為各期限段中發行量最大的産品之一。
  期限縮短的同時,一些銀行理財産品預期年收益率達5%-6%,遠高於一年期定存利率。以3月為例,當月發行的238款1個月(含)以內人民幣債券類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37%,較上月上漲0.07%,預期收益率最高為6.50%。
  “尤其是在月末和季末時,這種情況就更為突出。”一股份行零售銀行人士説。在白熱化的存款考核競爭下,收益率高於存款的理財産品發行量水漲船高。
  4月,儲戶存款猛然減少4678億元,環比少增1.4778萬億元。“減少的存款並不都是外流了,有相當一部分都被銀行理財産品分流了。”上述股份行人士稱。
  組合投資産品資金騰挪術
  去年以來,儲蓄存款與理財産品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漸漸顯露。以主打零售銀行的招行為例,截至2010年末,招行零售客戶存款佔客戶存款總額的比例為37.09%,比2009年末下降2.65個百分點,但2010年該行理財産品發行量達1762隻,16514億元的規模同比增長34.37%。
  不過,招行還不是發行能力最強的銀行。一季度,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排名前三的是交行、中行、工行。其中,交行發行493款,同比增加近兩倍;中行381款産品,增幅達66%。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中行和交行的貸存比分別為74.9%和77.17%,在國有大行中亦位居前列。

  組合投資類産品“騰挪”玄機

  “今年銀行理財産品的爆發式發展趨勢仍將持續。”普益財富研究人士&&。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則稱,與客戶的理財需求相比,銀行對理財産品的發行需求或許更大,“因為客戶從銀行獲得貸款很難,那銀行只有通過一些特殊途徑來滿足重要客戶的信貸需求了。銀行理財産品實際上也是監管層所説的‘影子銀行’的一種。”
  2008年以來,每當新增貸款餘額出現下降的趨勢,當期發行的理財産品規模就會擴大。普益財富研究表明,2008年至2011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餘額與理財産品發行規模間的相關係數是-0.19,而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變成了-0.66。
  實際上,自監管層屢次發文規範銀信合作業務後,信貸資産類理財産品已經式微,今年一季度信貸類理財産品發行規模僅為563.28億元。不過,銀行騰挪資金的渠道並未被堵死。
  “一方面,有些信託公司的銀信合作業務尚未達到監管上限,銀行還可以跟他們合作。這條路不行的話,銀行或信託公司還可以引入一個關聯的中間人,讓信託公司將産品先發行給這個中間人,然後中間人再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銀行,銀行則將發行理財産品募集的資金轉移給中間人,這樣就不算銀信合作了。”上述國有大行人士透露。
  對於這類隱秘的銀信合作産品,大行其道的組合投資類理財産品無疑是最好的藏身之處。市面上在售或已售的此類産品,均宣稱投資於多種資産組成的資産池,包括優質企業的受益權、信貸資産等,但幾乎無一明示具體投資於哪家公司或項目。
  如建行近期發售的一款理財産品説明如下:本理財産品募集的資金與“乾元日新(鑫)月異(溢)”按月開放資産組合型人民幣理財産品的募集資金一同投資於優質企業的股權(收益權)、信貸資産、應收賬款等資産,債券、同業存款及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投資工具。
  “資金實際投向只有銀行清楚,不排除有些資金流入高收益的房地産信託。銀行在這其中風險並不大,真正風險大的是信託公司和購買理財産品的客戶。”上述國有大行人士直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大宗商品暴跌殃及續存理財産品 2011-05-16
銀行下調短期理財産品預期收益 保本型更受寵 2011-05-13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1-05-13] 2011-05-13
理財産品收益上漲須防隱性風險 2011-05-12
購銀行理財産品謹防兩大陷阱 2011-05-1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