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外匯逐漸進入國人的日常生活,外匯的用途也已從單純的出國所需,擴展到外匯投資理財。 最傳統的外匯理財是按照銀行外匯牌價進行結售匯,即買入或賣出外匯,同時收入或支出等值人民幣。個人外匯存款在品種上雖然比人民幣存款少,但較為豐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則包括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等期限。 銀行還面向個人推出以個人所持外匯,自由兌換其他種類外匯的個人實盤外匯交易業務“外匯寶”、“外匯通”等,使投資者有機會獲取匯差收益和利差收益。實盤外匯交易的渠道豐富,包括網點櫃&、自助終端、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交易方式可分為市價交易和委託交易,後者又有獲利委託、止損委託、雙向委託、多重委託、連環委託等多種委託交易功能。 結構性外匯理財産品是當前發展較快的一個市場,這類産品將固定收益産品和利率期權、匯率期權等相結合,其本金和收益挂鉤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利率、匯率、商品價格或信用等級。投資者在承擔相應風險的前提下,達到外匯資産保值增值的目的。 外匯保證金交易可通過杠桿放大潛在收益,但風險過大,銀行的此項業務已在2008年被叫停。 若是想做空,投資者可選外匯期權業務,根據銀行的報價支付期權費後,便擁有在未來約定日期或一定時間內,按照約定匯率買入或賣出標的貨幣的權利。外匯期權也能以小博大,優點在於投資者可以鎖定未來匯率,進行外匯保值,選擇靈活:當匯率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變動時,可“行權”盈利,即使匯率變動向不利的方向發展,損失也僅限於期權費。 當然,外匯期權風險明顯大於外匯買賣。外匯期權合約存續期間,外匯期權合約價格受其標的匯率的影響,且外匯期權合約價格的波動幅度通常大於其標的匯率的波動幅度,投資者應特別關注標的匯率波動對外匯期權合約價格的影響。 選擇外匯理財産品時,投資者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了解自己,想清楚自己的理財目的、資金量、理財時間、背景知識、對風險的認識等問題,再付諸行動。二是了解産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産品,如對利率比較了解,可選擇挂鉤利率的産品;對外匯較熟悉,可選擇挂鉤匯率的産品;如果沒有任何背景知識,應該諮詢獨立的理財師,或要求銀行理財師詳細解釋。三是了解金融機構,各家銀行在服務上的特色和專長不一。在理財産品的風險和收益性上,一般而言,保證收益類産品的約定收益較低,風險也較低;非保證收益類産品的收益潛力較大,但風險較高。投資者應根據自身對産品風險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