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銀行將其旗下一款“中銀日積月累——日計劃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從1.68%提高至1.8%。這一舉動,使得近期銀行理財市場的風向更加明晰:在加息預期與通脹壓力的雙重“夾擊”下,銀行理財市場的産品收益率,從年初至今,正呈現出一股上漲的“牛勁”。那麼,在收益率日益走高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然?面對琳瑯滿目的理財産品,投資者又該如何做出決策?
資産池做高收益率
剛剛過去的4月份,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維持高位。根據銀率網金融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銀行理財産品市場月報》顯示,各商業銀行在今年4月份共發行産品1507款,同比增長67.3%,環比增長0.87%。同時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超短期(1個月以下)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産品的預期收益率高達3.33%,與2010年該類同期限産品相比提高了1.19個百分點,是所有期限段産品中預期收益率上升最快的。
“儘管有波動,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大體上還是處於不斷提升的狀態。這背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得看具體的投資標的。”招商銀行南京分行理財師胡燚向記者&&。他指出,目前市場上發行的銀行理財産品,投資標的大都由一個資産池組成,也即是很多理財産品的説明書上會標明的部分投資範圍——“例如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債券回購以及高信用企業債、公司債等金融工具,都是這個資産池的一部分。”但僅僅是這類説明,並不能解釋投資範圍看起來大同小異的這類産品,實際收益率卻有差異。
事實上,“這個資産池中,還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銀行資産,例如信貸資産、同業存款、股票收益權質押等資産。相對而言,由於這些資産的風險較高,故而配置了這類銀行資産的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也就高一些。”胡燚解釋。
當然,部分銀行出於拓展相關市場的考慮,或者為了存貸比達標而攬存的因素,也會通過提高理財産品收益率的方式來吸引投資者。這也可以從側面説明,為何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發行的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會較大型國有銀行高。
新“市場明星”仍需把控風險
由於收益穩健、風險可控,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從2005年開始,發展十分迅猛。尤其是去年銀信産品在監管層&&相關政策進行規範後,這類産品的市場佔比更是節節攀升,成為了新的“市場明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一季度,以投資對象來劃分銀行理財産品,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佔比最高。
普益財富分析認為,債券類産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市場主流,一方面與信貸類産品發行量減少而市場暫無可替代性的新興産品出現有關,另一方面,在樓市調控頻繁、股市表現疲軟和外匯市場波動無序的市場環境中,直接或間接投資貨幣和債券市場成為包括銀行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較好選擇。
但是,儘管已經成為市場上的“絕對主力”,胡燚提醒投資者,在投資此類理財産品時,投資者仍需要把控風險。“投資期限短,流動性好,收益率較高,是這類産品的優勢;不過投資者仍要注意,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産品一般是不保本不保收益的。雖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沒有出現過本金損失等情況,但這不意味着投資者可以不去理會投資風險。”
故而在實際投資中,需要投資者對相關産品的説明書進行較好的理解,特別是要看清楚收益實現的實際要求,以明確投資風險。至於投資收益高低的判斷,胡燚給出的“小竅門”是,投資者可以“4%”作為一個基準線,“市場上6個月期的理財産品,其平均收益率都在4%上下浮動。”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一標準,結合産品的投資期限和投資標的進行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