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輪地産調控政策即將&&的風聲日緊。其實,拉下房價的套索已在悄悄收緊,房價下半年必定出現階段性下降。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決定價格的最有效因素是供求曲線。地産調控政策由幾年一次淪落到幾月一次,形同兒戲,這只能説明是政策方向不對路,而不是房價對調控有了“抗藥性”。
從供給看,雖然我們不能指望中國一夜之間實現土地私有化,敞開供應地産業這一最重要的“原料”,但由於有三年完成開發的限令,2009和2010年已經售出的土地勢必要形成大量供給。
儘管缺乏房地産供給的官方統計數據,但基於房地産開發周期的特點,我們可用前一年新開工判斷當年供給的大概情況。
2010年商品房新開工面積16.38億平米,較上年增長40.7%,而2009年,商品房新開工面積是11.64億平米,較上年增長12.5%。鋻於去年新開工面積仍然是在下半年放大,形成供應也會是2011年下半年的事。
此前幾輪抑制需求的調控政策違背常理,但有助於把一、二手房地産需求穩定在一個較低水平上至少在短期內,這是不爭的事實。
套在需求咽喉上的繩索也在悄悄收緊。在房價上漲過程中,銀行貸款是最重要的催化劑。自4月份起,各地時有個人購房很難從銀行申請到貸款的報道,多家銀行已在一、二線城市停止了個人按揭業務。
從根本上説,銀行暫停個人房貸業務是無奈之舉銀行業個人房貸的壞賬率歷來只有萬分之四左右,向來是銀行最優質的資産。即使並非因傳聞中的銀監會要求各行暫停這一業務業務,鋻於存款準備金率一再提升,各銀行的信貸資金都出現了短缺,不得不主動壓縮房貸業務。
這一趨勢其實早就有了,4月份只是越演越烈。央行《2011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全部金融機構購房貸款新增3416億元,佔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的15.25%,而去年年底,這一比例是17.61%。
開發商資金來源中來自銀行信貸的資金在2010年底已降至17.3%,2011年只會更低,其他來源的資金中,信貸資金的融資成本已經高達25%以上。
前有限購令堵截,加之銀行在購房貸款上釜底抽薪,後又有下半年供給放大的追兵,開發商是沒有捂盤之意的即使未來兩年不拿地,手頭的土地儲備還有大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等着開發,何況地産開發必須周轉起來才能把土地轉化為現金流和利潤。
由此觀之,房價下半年的極可能出現階段性下降,但除非整體經濟環境出現變數,否則不要對降幅抱太大期望近年來被地産調控政策反復調戲,持幣待購錯過較低房價的“剛需”們早就成驚弓之鳥了,儘管購房貸款的套索也勒住了其中很多人的慾望,一旦出現降價,還是有人會直撲上去……
諷刺的是,房價最終出現下降仍是供需關係之果,並非&面上琳瑯滿目的多數政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