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酒身上的“政治酒香”也發散到了中國的重大政治活動中。茅&酒廠的官網顯示,作為企業家代表,茅&的領導們多次進出人民大會堂。
到訪茅&的官員們一般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聽茅&講述“在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工作中發揮的重大作用”;第二,參觀酒庫,那裏封存着一些官方單位的藏酒。
在一些重大的活動場合,往往能見到茅&酒廠的老總們——比如“嫦娥二號”慶功晚宴、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式、海軍核潛艇部隊成立四十周年活動以及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
雖然有受訪者對茅&的個性酒和特供酒並不怎麼推崇,“品質上還是差了等級”,他只認茅&酒本身,但類似“港澳回歸十周年紀念酒”這樣的個性化延伸策略,還是“使茅&酒在政治舞&再添風采”。
民政部拖欠貴州茅&&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茅&”)500萬元的消息,埋藏在這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度報告》的第94頁。它已靠近該報告尾端,這份繁複的財務數據一共100頁。
高價名酒與中央部委,對於逐步發酵成公共事件來説,它們已足夠分量。此後的輿論表現果然如此,直至4月28日,民政部回應説,並非買酒賴賬,只是欠了茅&一張捐款發票。茅&肯定了這一解釋。
公共事件如今已然澄清,但是民間對於茅&擁有政治色彩的認識卻顯然已經成了共識。事實上,這一點連茅&自己也津津樂道。
在茅&的世博會宣傳片中,他們挑選了中國的政治人物來表現自己,比如毛澤東與周恩來。除了國宴的場面之外,還有神舟號火箭升空,以及奧運會等重大政治事件。宣傳片上出現的故宮、長城、黃河、長江等場景,讓地處偏遠貴州的茅&,將自己與國家意象綁在了一起,而這部宣傳片的標題即為《大國之釀》。
民間對茅&作為“政治之酒”的印像是如此深刻,甚至激發了一些飲者對個性化選擇的嚮往。在一次國內學者的飯局上,有人帶來了一瓶茅&。“我們點個別的。”一位北京大學副教授説。與黑色奧迪轎車一樣,茅&被認為是官方的偏好,而這位教授覺得作為學者應該有所不同。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05年3月至今,共有包括部委、軍隊、各省份領導和國外駐華使節等各級官員四十多人到訪茅&酒廠。而茅&酒廠的領導者們前去拜訪過的官員,也至少有五十多人,茅&酒廠的老總還曾經帶隊去台灣拜訪了連戰和宋楚瑜。
不過與茅&高調宣傳他們和政府、央企的關係不同,那些常喝茅&的人非常低調:幾乎每一個被採訪者都希望隱去自己的單位——一方面,他們認為只有茅&才能表達最誠摯的待客之道;但同時,對於自己正在喝茅&的事實,他們又有點羞澀。
“國酒”茅&
根據茅&酒廠官網的各種介紹信息,到訪茅&的官員們一般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聽茅&講述“在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工作中發揮的重大作用”;第二,參觀酒庫,那裏封存着一些官方單位的藏酒。在外界看來,前者是強調茅&酒的“正統”地位,後者是觀照現實,證明受人喜愛的程度。
2010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茅&酒廠董事長季克良帶隊赴京慰問。而今年1月,來自解放軍各部隊的8個基層單位也與茅&集團的相關部門和車間結成了軍企共建單位。茅&認為,“這見證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茅&與軍隊攜手開創魚水情深的歷史新篇”。
“茅&是一等一的。”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某省級駐京辦工作人員李益(化名)説。不過,他對茅&的肯定評價並不來自於親自品嘗——由於酒精過敏,他沒怎麼喝過。他的判斷是基於價格,以及客人們的愛好。
“茅&就是面子。特別是一些較為私密的高級場合,只有茅&酒才能進場。”“常負責執行接待任務的王鋒(化名)説,“我和季克良他們都很熟。”王峰説,他曾在茅&酒廠連飲50年的陳釀30杯。
茅&酒身上的“政治酒香”也發散到了中國的重大政治活動中。茅&酒廠的官網顯示,作為企業家代表,茅&的領導們多次進出人民大會堂。
事實上,在一些重大的活動場合,往往能見到茅&酒廠的老總們——他們至少出席過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中科院“嫦娥二號”慶功晚宴、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式、中國海軍核潛艇部隊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中瑞建交六十周年慶祝晚宴、海軍第三批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裏啟航儀式,以及國慶六十周年閱兵儀式。這一點,恐怕沒有哪家地方性國企可以企及。
“準備茅&永遠不會錯”
45萬元換得90箱假茅&——2009年年初,河南許昌市駐京辦被一位持有武警警官證的假酒販子騙了。這令各地的駐京辦都警覺起來。
“之後,我們對茅&的購買渠道非常在意,必須正規。”上述某省級駐京辦工作人員李益説。一般而言,他們只去北京的賽特、燕莎等大型商場,“其他地方不敢去”。
茅&本身的名氣和他在各種場合中的地位,使得茅&的假酒氾濫。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茅&聲明:從未生産、銷售過“貴州茅&奧運特供酒”。
事實上,購買茅&時的困境,並不都來自倣冒品,更讓李益焦慮的是脫銷。
李益曾在燕莎購買的1499元一斤裝的飛天茅&酒,但這也還是不能滿足所有被宴請者的需要。“普通國企還收斂點,有的央企指定要喝30年的茅&,一瓶八千多。”他説,只需對方提一次,再見面他們就會主動去買。而就其個人經歷而言,央企領導最愛茅&。
在茅&酒的排序中,度數越高意味着質量越佳。“央企偏愛53度的茅&,”李益説,“如果酒桌氣氛好,平均一人一瓶多。”
李益覺得,相比而言,北京市政府和部委裏的官員們都一般比較隨意,很少有特殊要求,“他們也不喜歡喝醉”。每次,他們都會將53度的飛天茅&和紅酒一起帶去,任其自選,而部委官員多選紅酒。
李益説,“前兩年還流行過另一種高檔酒,但那像一陣風就過去了,只有準備茅&永遠不會錯。”——這就好比奧迪車,李益比喻説,為了降低進部委時的被攔截概率,現在企業的老闆們也都愛買奧迪A8了,“看著就像部長的車”。
2011年4月11日,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捲進了天價茅&酒事件,輿論對此當然是一邊倒的批評。不過類似的央企老總對此卻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其實是在省錢,這要比單瓶購買便宜很多。”另一家央企的廳級官員對此點評。他的意思是:茅&總歸是要喝的——這是大前提。
“在政治舞&再添風采”
茅&酒的政治化開端,或許可以追溯到1935年——那一年,它遇到了紅軍。長征到茅&鎮的軍人們,曾用四塊銀元換來了兩竹筒茅&酒擦腳。“茅&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讚。”成倣吾在回憶錄中寫道。這段故事,如今已升級成為茅&酒可以療傷。
1949年,周恩來在中南海召開會議,親自審定茅&酒為開國第一宴的主酒。茅&從此邁入政治舞&。
而毛澤東也沒有忘記它。1958年,在成都,毛澤東對原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陪下了任務:“你搞它一萬噸,要保證質量。”
從1949年至今,茅&頻繁出現在國宴之上。至少尼克松、西哈努克、撒切爾夫人等都品嘗過它。“高級別的宴會用茅&招待外賓,是中國特色最著名的白酒,它的符號性的作用太強。如果級別低,人又比較多,才會使用紅葡萄酒。”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外交部一位人士説。
而這些風光,也被國內的其他白酒企業所艷羨。曾有某制酒企業將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向金日成贈送茅&的照片修改,並做成畫冊用來宣傳。
現在,茅&仍在含有政治底色的道路上前行,或許對於茅&而言,政治與商業已經難分彼此。2009年6月底,正值新中國成立60年以及香港回歸12周年,茅&在香港舉辦了慶祝活動。
這場以國歌開幕的盛宴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中聯辦副主任周俊明、駐港部隊副政委張志國少將及多國駐港領事等政商界名流悉數到場。而香港茅&之友協會會長計佑銘當場發言説:今後將更好貫徹科學發展觀,繼續以酒會友。
正如2005年初貴州茅&酒廠董事長季克良所言:他對茅&當年增産2000噸充滿信心,“經濟發展和各級財政持續向好”,這是茅&擴展市場的客觀條件。
從2004年開始,茅&有針對性地開發“個性化”酒,比如神舟酒、名將酒、青銅酒,也為東盟博覽會、貴陽煙廠等開發過專用産品。雖然上述受訪者對茅&的個性酒和特供酒並不怎麼推崇,“品質上還是差了等級”,他只認茅&酒本身,但類似“港澳回歸十周年紀念酒”這樣的個性化延伸策略,還是“使茅&酒在政治舞&再添風采”。
2009年在香港,當季克良與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呂新華共同舉杯時,杯子裏盛的也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專供酒”。同一年的澳門,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盧樹民對季克良説:希望與茅&合作——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專用酒。他鼓勵説,茅&應進一步為祖國的外交事業做出貢獻。
事實上,茅&的“政治色彩”從當地政府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2011年4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在仁懷市專門召開了支持茅&酒廠加快發展專題會議——這對一個酒廠來説也算是史無前例。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説,茅&的“國酒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這位省委書記讚揚説:“貴州最有名的企業是茅&集團,對提升貴州影響力和知名度發揮作用最大的品牌是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