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定存是“欺壓”還是“互惠”?
2011-05-09   作者:楊佼  來源:華夏時報
 
【字號

    “辦理一筆定期存款 ,八年後不但可以返還本金,還能得到5%的利息回報,同時獲贈一份保險。”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對東莞市民徐女士介紹説,而保險公司卻稱“贈送”的保險,將從存款中扣除保費。
  這不是個案。據廣東銀監局4月28日通報,今年初以來因涉嫌銷售誤導,銀保理財産品投訴上升,多家銀行遭到投訴。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背後其實是銀行與保險公司結成了利益之局:銀行獲得保險佣金和協議存款,而保險公司則得到穩定的保費收入,並利用獲得的保費投資獲利。

  銀行遭投訴

  徐女士從一家銀行的業務員處得知,在銀行辦理一筆八年期的存款,就能獲贈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額在10萬元以上。到期後將按105%的比例返還本金。心動的徐女士回家後向銀行業務員推薦的保險公司諮詢時,保險公司卻告訴她,保險是需要繳費的,購買後將從銀行存款中扣除。
  據廣東銀監局相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今年一季度,該局共收到理財産品信訪投訴事項20件,同比有較大幅度上升。“投訴涉及多家銀行,但目前還在調查階段,具體是哪幾家銀行,現在還不方便透露。”這位人士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大多數股份制銀行基本上都存在這種情況。”
  無獨有偶,河南省保監局4月底通報,今年一季度以來,該局共接到銷售方面的投訴共29件,同比增長262.5%,銷售人員銷售誤導行為非常普遍,而銀保渠道尤為突出,該局已將所涉投訴定性為欺詐、誤導。而中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社會弱勢群體成為誤導的主要對象。而今年3月,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文,要求重點整頓銀保銷售誤導。
  據廣東銀監局透露,從投訴內容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銀行把保險産品當做純粹的理財産品銷售,把保險産品説成是收益更高的定期存款,以“存定期送保險”引誘客戶。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一些沒有設立理財專櫃的銀行網點,一般都會將投連險等不具保底收益的産品放在儲蓄櫃&,在銷售時避談保險並誇大投資收益率、承諾保證收益、隱瞞風險和費用扣除,將長期險講解為短期險或將期繳産品講解為躉交産品,而“存款送保險”,只要客戶同意簽單後,賬戶的資金瞬間就會變成保費。
  這位人士還介紹,在沒有理財櫃&的銀行網點,經常會有保險公司業務員。客戶在銀行辦業務時,銀行大堂工作人員就將其介紹給保險公司業務員。“他們自己不説,客戶又搞不清楚,往往糊裏糊塗地就買了保險。”
  “隨着市場的不斷變化,誤導的形式和花樣簡直層出不窮,幾乎每個投訴説的情況都不一樣。”廣東銀監局上述人士&&。

  銀保利益局

  “銀監會90號文&&後,保險公司對銀行網點的爭奪更加激烈。”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銀行現在非常強勢,我們也是沒辦法。”
  廣東銀監局通報顯示,去年銀監會下文取締保險公司業務員在銀行駐點,但此種情況仍然存在。在一些銀行網點,仍有保險公司銷售人員駐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上述情況更多的是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造成的,而非銀行單方面的原因,背後隱藏的是銀保兩家利益分成的問題。“雙方都能從中獲得好處,否則,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就不會出現在銀行的網點,只不過銀行更強勢,有主導權。”
  廣發證券保險研究員曹恒乾分析,銀行雖然自身有吸儲的要求,但這並不意味着其代賣保險會對其自身利益帶來損失。與此相反,銀行還可以借此獲得多方面的收益。一方面,銀行代賣保險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佣金,另一方面,銀行與保險公司一般都會約定,銀保渠道的保費按一定比例存到該行。這樣一來,銀行既獲得了佣金,又不影響其正常的存貸款業務。“銀保佣金要遠高於貸款息差,單純的存貸款只能賺息差。對銀行來説是一舉兩得的事。”曹恒乾説。
  “保險公司必須要走量,尤其是那些沒有資本紐帶的中小保險公司,對銀保的依賴非常嚴重,沒有保費收入就揭不開鍋了,但真正的獲益者還是銀行。”廣州一家保險公司的一位高管説。
  “銀行強勢不假,但保險公司的獲益也不小,如果保險公司沒有這個需求,銀行也不會找上門這麼做。”曹恒乾介紹,目前保險資金投資比率已經高達30%,保險公司拿到保費之後,可以進行投資,雖然要付佣金,但相對於投資受益,這仍然是非常划算的,而且保費也來得容易。“保險公司獲益也不小。”曹恒乾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多銀行被訴誤導消費 銀保理財利益鏈探秘 2011-05-07
監管部門加強銀保合作業務管控 2011-03-18
監管部門規定:銀保産品銷售誤導客戶,銀行須負責 2011-03-15
千萬級銀保單筆個人賠付浮出水面 2011-03-04
並未做到息漲隨漲 銀保産品借加息製造促銷噱頭 2011-02-2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機”評估與我國供給型財政政策[思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4個問題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