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長衫的小姐穿行在統一宮的園林間,郵政總局裏郵戳落下重重的聲音整整響了一百多年,這是胡志明的繁華;還劍湖靜謐安寧的晨曦,充滿幸福憧憬的熱鬧文廟,這是河內的休閒。到越南旅行,幾乎都會選擇胡志明市和河內這兩個最大城市作為開端和收尾。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的炎熱從打開的機艙大門開始,從人潮擁擠的到達大廳開始,
從接機人群的喧鬧、出租車司機黝黑的膚色和往來車輛反射着的炫目陽光開始。我一邊走出機場,一邊脫掉身上一層層厚厚的保暖衣物,直到在出租車上脫掉最後一件長袖外套,我才終於可以放鬆下來端詳一下這座聞名遐邇的異國城市。
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市,是越南的3個中央直轄市之一、亦是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胡志明市為南圻首府,曾有“東方巴黎”之稱,因此市內法式建築較多,具有濃郁的殖民地色彩。
統一宮:沉穩厚重
統一宮橫臥的灰色建築有着與越南常見建築物不同的沉穩厚重,據説這座大樓還保留着1975年4月30日那天西貢投降時候的原樣。只是樓前草坪旁嶄新的坦克已經不足以讓游人在這和平年代聯想起戰爭了,而穿着玲瓏的越南式束腰長衫(ao
dai)的導游小姐在園林間穿行,更為這殘存着戰火記憶的建築增加了幾分柔美。
統一宮內華麗的陳設依然,只是顯得有點空曠。底層的照片資料館裏還有不少記錄戰爭的殘酷畫面,但也已經能平和地將南北越領導人的照片同時展示出來。影像資料館按英語、法語、日語和中文等不同語種分成多個小房間,全天循環播放片長大約半小時的國家解放歷史資料片。
郵政總局:華麗典雅
如果統一宮的氣氛太過莊嚴,那麼不遠處的郵政總局則能給你完全不同的感覺。這是法國殖民時代建造的郵局,1886年建成,至今仍然是越南最大和最繁忙的一所郵局。同樣氣派沉穩的三層建築,但略帶淡泥紅的建築外墻上點綴了多處精緻的白色石膏雕刻,令建築多了幾分華麗和典雅,而門口上巨大圓鐘則提醒着郵局的服務本質。
儘管之前也看過關於這個郵局的介紹,但進到大廳仍被它的氣派與華麗所震動,它高大而線條明快的玻璃穹頂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英國倫敦的水晶宮,而進門兩邊十多間紅木雕刻的電話間也頗具英國老式電話亭的味道。從墻上的壁畫、梁柱上金色雕塑裝飾到地板的色彩豐富的拼花,全都顯出當年建造者的細緻用心。儘管大廳裏來來往往的人們至少有一半是慕名而來的游客,但郵戳重重落下的聲音依舊此起彼伏地迴響在郵局大廳之中,如同一百多年前那樣。
聖母大教堂:莊嚴神聖
聖母大教堂就在郵局的斜對面,又被稱為紅教堂,它濃烈的紅色建築能把人的目光一下子吸引過去。它建於1877年,也是當地的地標建築之一。教堂採用了古羅馬復興風格的設計,兩座高達40米的銀白色尖塔直指高空,平添了莊嚴神聖之感。當然不能不提的還有教堂前廣場上高高佇立的聖母石像,她手捧一球體,神情悲憫,前來參觀的人們都會在她跟前駐足欣賞。據説這尊重達4頓的石像是1945年羅馬教皇到訪時贈送的。現在,聖母大教堂每天都會舉行彌撒,但以星期天早上7點半舉行的彌撒最為隆重。
河內
到達河內是城市還在沉睡中的拂曉時分,此時的街道上沒有行人,路兩旁的旅館全都還關着門,只有昏暗的街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依舊叫人感覺有些溫暖。
天亮的速度似乎比原來預計的要快一些,晨光的降臨就像一碗讓我頃刻溫暖的麵湯,路上有了稀稀落落的行人和在地上覓食的白鴿,賣法式麵包的大嬸挑着兩大籃麵包準備出售,路口的小鋪位也開始賣起了咖啡。
還劍湖:繁忙親切
當我們來到還劍湖前,天色已經大白,儘管湖面上、鳳凰樹的枝頭還散漫着淡淡的霧氣,但為數不多的晨運者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早課。這時候的還劍湖還是一天中最寧靜的時候,淡青色的湖水平靜如鏡,鳳凰樹的疏影細緻纖巧地落入湖面,遠處湖心上灰白色的龜塔靜靜地提示着關於這個湖的傳奇故事,只是不知道此時此刻神龜是否還在湖底陪伴着寶劍,靜觀人世的滄桑。
而在更多時候還劍湖一帶是熱鬧而繁忙的,湖畔的水木偶劇院是其中一個熱鬧的場所,據説這裡的水木偶表演是越南最正宗的,事實上大多數游客也會選擇在這裡觀看水木偶表演,因此一天幾場的表演經常爆滿,遇上節假日某些場次的門票更是要提前一天購買。本來以為看一出沒有翻譯或字幕的外國戲劇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然而用越南語演出的水木偶戲卻顯得通俗易懂。它的表演題材大都來自於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和民間故事,特色的水中表演,滑稽有趣的木偶形象,加上設計巧妙的動作和煙火,足以讓觀眾們看得目不轉睛,每到一些精彩幽默之處,台下膚色各異的人們便紛紛發出讚嘆或嘩笑之聲。水中的木偶表演固然吸引,但一旁以傳統樂器伴奏和演唱的藝人同樣是這一表演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聽那穿着宮廷服裝搖着粉紅折扇的女藝人或吟或嘆的婉轉唱腔,自有“弦弦掩抑聲聲思”的感覺,耐人玩味。
文廟:傳統熱鬧
文廟是用來祭祀孔子的建築群,由五組院落組成,對於來自中國的我,頗具傳統中國建築風格的建築本身並不算特別吸引我。但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中國人如果來到河內,很應該到文廟看看,如果適逢新年,那更是不容錯過的選擇。來此看的不是廟宇,而是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越南這個國家到底有着多深遠的影響。在這裡我第一次看到了真人象棋,這並不是《哈利-波特》裏面幻想出來的魔法棋盤,而是真的由三十二個穿着古裝的少男少女分別扮演紅色和藍色的棋子,每人身前放着代表不同棋子的標誌牌,不同棋子的人打扮還略有差別,其中最漂亮的當然是雙方的主帥,打扮成皇和後的模樣。下棋的其實是兩個係着各方顏色腰帶的中年男人,他們在廣場上的巨型棋格上踱步,然後喊出要走的棋和位置,跟在旁邊的白衣小孩會敲響手中的小鼓,此時對應的“棋子”就移動標誌牌一同站到指定的位置
。
而另外一處更有新年氣氛的則是文廟裏“求字”的地方,文廟的“文”和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這裡顯露無遺。人們“求”的是用毛筆書寫在大紅紙上的漢字,漢字在西漢末年傳入越南並被上層社會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後來漢字又與拼音文字並行了近百年,直至1945年8月革命勝利後,漢字才最後退出越南的歷史舞&。如今每逢過年,人們還保留着貼對聯和揮春的習慣,從這裡所求的字就是準備拿回家裏張挂,取個好意頭的。剛剛求到的字墨跡猶新,取字的人們擠出擁擠的人群,喜滋滋地把紅紙放在檐前的&階上,等待着墨寶風乾。階前一一排開的都是“福”、“祿”、“壽”、“安”、“達”和“登科”之類喜慶字眼,或許它們的年輕主人已經不能真正辨認這些古老的異國文字─儘管它們對於我來説如此親切,但空氣瀰漫的幸福滋味依舊如墨香般醉人。
聖若瑟大教堂:巍峨冷峻
相比起人潮熙攘的文廟,聖若瑟大教堂則顯得冷清許多。聖若瑟大教堂興建於1886年,是羅馬天主教在越南河內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建築為新哥德式風格,斑駁的灰色墻面和以方形線條為主的硬朗造型使它顯得更為巍峨冷俊。這個禮拜天的聖若瑟大教堂仍然像往常一樣舉行着彌撒,參加彌撒的人不算特別多,只坐了五分之三的座位。儘管游客是允許自由入內參觀的,但大家只是很安靜地停留在教堂的後部觀賞或拍照,盡量不去影響進行中的彌撒和參加者。
比起很多教堂,聖若瑟大教堂的主殿堂顯得更加狹長高聳,用紅線分割的暗藍色穹頂讓人聯想到高遠的天際─或者是那個叫做天堂的地方,而正前方一整幅墻面是由精美的彩色玻璃和紅底鏤金壁畫組成,與教堂的中後部不同,這裡被明亮的燈光集中照射着,並因此泛出一種強烈而迷人的宗教光彩,似乎神聖得讓那些籠罩在幽暗氣氛中眾人只敢仰視,就連作為觀光者的我也不覺肅穆起來。